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评 (47)

问题来了,祝英台到底为什么会看上梁山伯?
学MongoDB期间在Youtube上乱翻,翻出了李大导的这部片子,于是每当抠不出来的时候就看上一段。从头唱到尾只记住了一句唱词,就是梁山伯问祝英台为什么会有耳洞的时候,祝英台随口就胡诌一段,说是自己在家乡扮观音的缘故,梁山伯说了一句,“从此不敢看观音”,不知道为什么,...
(展开)

经典的梁祝,经典的祝英台(2)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极好,应该属于“力荐”。 乐蒂的表演是没说的,和李翰祥,静婷等都属于头等功臣。布景,音乐都是上乘之作。很多画面似乎都可以截图,做成画。静婷最后的唱也是催人泪下。乐蒂和静婷这两个天才配合的天衣无缝。难得! 乐蒂最后的表演把全戏带入了高潮。这... (展开)
经典的梁祝,经典的祝英台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梁祝在海外上映的时候我们还在那个时期。我小的时候(60年代初)农村里有梁祝,红楼梦等古装戏的年画,梁祝的故事也早就熟知了。那时候农村里也有戏班子演老戏。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戏剧,说书等民间形式流传下来的。 我一直佩服的就是故事里祝英台...
(展开)

胡金铨访谈节选-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梁山伯与祝英台
问:以前,曾听在香港拍过片的日本摄影师西本正说,你。。。以B组的身份导演过李翰祥在一九六三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答:他没说错。拍那部 《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也是很偶然的事。一天,我和李翰祥乘车去邵氏制片厂的途中,他在车内对我说:“邵老板想我拍《梁山伯与...
(展开)

凌波版梁祝细节赏评(重看梁山伯人设)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过不少版本的梁祝黄梅戏,在我看来此剧是最佳。包括在剧情细节、唱词、人设内在逻辑上都很好。 很多人看完本剧对山伯的印象是“呆”,“直男”,在别的版本我赞同这种看法,但在这个版本却让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出来种种细节,实在可惜。 私以为这版本梁祝中可... (展开)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和54年大陆版的对比看,这版不仅唱词改动了,还增添了情节,爱情萌发的过程更为细腻。有意思的是,梁山伯不仅唱出“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还在草桥一别后为男性身份的英台病倒。梁山伯是被英台引导着成长的,可以两人生路不通,唯有死路可走。 摘一些: “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 (展开)
又是四年前写的特地搬来
黄梅戏有不同于昆腔的明快,不同于京腔的九曲回肠。这戏一种风吹透千年帷幔的永恒感。豆蔻年华,桃李岁月,就像一座亲切迷人的大花园,有许许多多的月洞门,随便从哪一扇门都可以「吱呀」一声进去,看见杜丽娘的一滴清泪,一瓣落花。而每个音符间的起落,节奏都弥漫着一股雾霭...
(展开)

成就千古绝唱的,是为爱痴狂
1.这个版本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但现在看,电影老但技术手法不老。首先,电影的景致好,不是实景,但内景搭建得很认真,有浓郁的江南风韵。其次,电影镜头好,电影开始,镜头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很立体地展现了桃红柳绿曲径通幽的江南,祝英台大户人家的背景一下子就凸显出...
(展开)

时代性的特色改编,意境化的间离布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为音乐剧情片,尴尬的地方很少,唱段与剧情融合恰当,整体节奏有张有弛,对于高潮戏的展现更是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十分出色,尤其是祝英台的“欲说还休”和梁山伯的“临死悲痛”拿捏得恰到好处,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梁山伯送祝英台返家的段落是影片最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