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歌 短评

热门 最新

173 米粒 看过 2014-02-17 09:58:36

电影不仅是萝拉快跑等“命运从一个点分散出去”形式的源头,更是在说当时波兰的社会,不论你有没有赶上那列火车,加入了哪个政党,信不信上帝,甚至有意无意地置身事外,生命的走向都在他人的手里。基氏喜欢拍奇怪的小物件,却情感无比精准!修复版,男主角真帅啊,裹严实和脱光都看不厌。。

86 芦哲峰 看过 2011-03-16 16:15:43

对于这部开启了《罗拉快跑》和《蝴蝶效应》的电影来说,我想谈的并不是它的技巧和形式。偶然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那么,你相信偶然,还是必然?!

86 Lycidas 看过 2017-05-22 07:42:12

@filmoteca 修复未删节版。通篇关于形而上痛苦的哲学思考,与简洁静美乃至超脱的影像风格糅合,构成一种几近不可能的和谐完满。最无力之处在于,无论赶没赶上车,无论选择何种政治倾向,无论爱上谁与谁携手,随命运之河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却永远无法抵达向往的终点。

77 袁牧 看过 2010-12-31 20:05:11

细节太多,背景太复杂,一遍根本看不懂。

67 47 看过 2014-01-27 18:22:37

在大背景下,对于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五秒钟带来的三种命运,其实微不足道。

49 起床,吃饭 看过 2016-01-10 19:45:44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偶然串接起来的,多数的选择由性格决定,有些偶然由命运决定。

34 思阳 看过 2012-02-16 00:10:24

三段命运的捉弄估计可算是罗拉快跑蝴蝶效应等片的鼻祖。然而欣赏的是不仅仅这种创新表达形式,还有贯穿其中的大背景与大深思。理想就像玩抛瓶游戏毫无意义,奋斗就像弹簧玩具其实是身不由己。到老时只会为曾经的希望感到痛苦悲凉,而若没有年轻的希望没有老时的痛苦,人生又何尝值得活一次。

106 夏萝 看过 2021-01-21 21:27:44

作为不行动的主体,威特克的人生全然围绕着偶然展开。显然在那个无从选择的年代下谈论机遇简直滑稽可笑,但相较于反抗的瘾君子和秘密的地下大学,是追求自保的庸碌和怯懦的本性将威特克带往悲剧,因此每篇皆是以主角个人的全面失败作为结局,正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巴黎才成为这种青年永远的彼岸理想。以火车为结构大形式,三段故事中的主角总是以误打误撞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由领路人所引导,无论是宣誓效忠还是进入地下组织,被上帝俘获还是成为中立医生,却始终徘徊在局外人的身份中,直至被信仰背叛。正是由于真实信仰的缺失,开篇失去医生使命感的无力实则贯穿为个人失去“存在意义”的伏笔,于是他的人生便被编码入以下三种符号:顺势而下的弹簧(在组织内陷入僵死)、消失的纸条(旁观他人完成梦想)以及相同轨迹的抛球(重复却无力改变)。

23 冰红深蓝 看过 2022-09-19 23:39:49 上海

1.开创了一种新颖的电影叙事结构:(同开端多结局三段式)重复叙事,后启[罗拉快跑][蝴蝶效应][无姓之人]。2.赶火车确乎是意志/信念与机运(硬币及奔跑路径)之关系的绝妙象喻,然而,尽管每一次旅程各有差异(不消说之后3种不同的信仰立场,就连最开始撞到饮酒者的方式都迥然不同),最终却宿命般地殊途同归,个体沦为历史的玩物,而巴黎也化作看似咫尺却永难抵达的乌托邦。3.手持摄影有纪录片触感,主观视点&客观镜头在摇移中无缝转换的运镜更是精妙(尤其是片头一段)。4.猝然而相衔的首尾,使全片亦似一场濒死的脑内电影体验(片中也多次论及记忆母题)。5.本片命运也颇坎坷,1981年拍完后6年才得以上映,那首被更改的歌也成了巨大反讽。6.不断复现的主题音乐强化了悲凉宿命气息。7.下楼梯的弹簧,纸条不翼而飞的时间瓶,杂耍抛接球。(9.0/10)

35 蜉蝣 看过 2015-04-19 20:00:57

拜三段式祖师。有场两人全裸躺在床上抽烟聊天的戏特别美。

47 Carson 看过 2007-04-11 17:39:38

《罗拉快跑》《滑动的门》等的先辈

21 欢乐分裂 看过 2007-12-02 18:44:45

三段论之鼻祖

24 彼得潘耶夫斯基 看过 2021-09-19 22:11:32

这部电影比任何教授或历史书都更好地格式化了生活在共产主义之下/共产主义中的伦理问题。Witek首先是共产主义者,然后是宗教反共主义者,最后他是非政治主义者。那些没有住在波兰或中欧和东欧的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多重道德障碍以及这一切的存在本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尽管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选择加入、抵制或退出。电影中里的三段故事,举凡各式各样的选择,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难以衡量的相对性,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在做所有决定时会通往一个决定性的、正确的结果,但这种相对性,我想就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叙事手法了吧。

10 ChrisKirk 看过 2017-11-04 22:26:21

@资料馆。工整的三段因果循环,导演把更精细的磨砺交还给细节,掐断时间的正向流水性,以三次「选择」带来的三方人生做路标指示,逐渐泯没星星之势的希望之光;男主起身时第一次音乐响起,随着镜头制造的空间感打开世界之眼,随后悄然关闭,瞬间乍现的机遇在来复之中缩小不见,人生何时由自己掌握?

53 私享史 看过 2006-12-19 22:23:35

关注细节很重要,不然第一场的前半小时都会很沉闷。

38 熊仔俠 看过 2010-02-04 16:57:23

我后悔用了中文字幕来看,感觉故事结构很精巧。

16 brennteiskalt 看过 2018-03-06 02:30:58

[罗拉快跑]、[滑动门]一类作品前身的[机遇之歌]在境界上远远高出后辈一个身段,因为它对机遇的思考被置于了强烈的现实框架里。因此这是一部基氏由现实主义转向命运关注过程中的重量级作品。他对意识形态表达出强烈的悲观态度,却执拗地展现人类西西弗斯般的对信仰的追求。他对“人”是有着大爱的。

6 徐若风 看过 2021-11-07 22:05:34

基耶的悲观,左中右都没有“活”路。开创性的“重启”叙事手法,但后世的所有此类电影,都无法达到此部的人生观与哲学性高度。

3 btr 看过 2012-10-11 18:42:27

#biff# 波兰电影回顾单元。大银幕胶片就是美,细节的呼应很巧妙。

37 奥兰少 看过 2021-09-26 20:51:04

11th BJIFF No.24@北京剧院。关于政治选择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但最迷人的仍然是基氏对偶然与命运的强调。片头声明是还原了被删减片段的版本。第二段故事里有一处说明:此为唯一无法还原的片段。出字幕时,全场鼓掌。看完回想,开头的画面大概是男主在飞机坠毁前的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