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空号的影评 (15)

冷幽默中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
阿基的片子就像一个喜欢说冷笑话的愤青 冷笑话不好笑 愤青又不爱说话 他的笑话里人们习惯沉默的接受伤害 压抑克制到麻木 只期最后的一点爆发还战战兢兢。 阿基电影的“冷眼看世界”总有别一番更复杂的滋味,虽然手法仍是凝练简洁,但本片中对于人生无常似乎有一种戏虐性的解读...
(展开)

阿基·考里斯马基与《升空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影片《升空号》在“明暗”、“空间”、“视线”上巧妙地与影片主题、情感呼应,反映了他的美学与情感价值追求。其中,色彩的运用、光线的构造形成了鲜明的明暗反差,黑暗中的亮色、亮光,加之极简的布景陈设,渲染出类似舞台效果的层次感;电影中的空间开阔... (展开)
《升空號》- 阿基的69分鐘
69分鐘可以做些什麽?看一本書?打一場遊戲?換一個伴侶還是說來個180度的人生? 對於芬蘭導演阿基來説,69-90分鐘是他煙癮還沒發作的時間,過了90分鐘,那種癮我想應該不用形容吧。而他,把電影當作吸煙的前戯。這位外貌和身形都有點法斯賓德的男人用他永遠的60分鐘左右的電影...
(展开)

电影 | 影评 翻译 | 《电影手册》423期:评《升空号》(阿基·考里斯马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423期-1989年9月刊 原文作者:Sonia Kronlund 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译文如下: 在拉普兰的一家公路餐馆里,泰斯托·卡苏里宁的父亲在自杀前将汽车钥匙交给了儿子。卡苏里宁驾驶着这辆美国敞篷车(顶篷敞开着... (展开)
活在八十年代北欧的莫尔索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浑浑噩噩的矿场工人苏里南遭遇不断。他好像有心,又好像无心,打从影片一开始,他的厄运就开始了:正在工作的矿场(大概是褐煤矿山)突然垮掉,与他关系不错的矿场伙伴走投无路,自杀前把自己喜爱的凯迪拉克敞篷豪华车送给了迷迷糊糊的苏里南,然后一枪崩了自己。 苏里南并没有... (展开)
升空号—混沌时代的预警
升空号是阿基导演最好的电影之一,成片于88年。他用电影讲述了一个矿工,在工厂关门失业后来到城市打工谋生的故事。他不幸在打斗中入狱,为了结婚越狱。然后为了出国不得不抢劫,最后逃离故土。 这部电影似乎展现了一个好人变坏的历程。矿工是乡下人,来到城市后先被抢劫,后来...
(展开)

这就是一个黑暗的寓言
一个充满讽刺的黑色电影。男主角失去工作后驾车去了别的城市,想要安定下来结果困难重重。还在遇到欺负时正当自卫,结果被警察抓住投进监狱。在狱中结识的男子反而充满了舍己为人的豪气,知道他想提前出狱,帮他一起越狱。还去一起抢了趟银行。在与提供作案工作的黑社会交涉时...
(展开)

关于幽默的另一种呈现
虽然是无产阶级电影,但最感兴趣的是导演用的一种不常见的幽默,面无表情,而通过一种类似夸张的表现手法,像王晶说周星驰的喜剧是靠动作,阿基的电影也是靠动作,一些事情,而且尤其在牛仔最明显,夸张的帽子,不合常理的对待死人,什么是喜剧,人为什么发笑,就是对常规的打...
(展开)

【鹿之山】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升空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视频] 《升空号》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工人阶级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他第一部在欧洲大获成功的影片,他用了一个周末便写完了剧本。从本片开始,导演便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图腾(iconography),一些在后作中能够反复看到的东西:破旧的充满怀旧气息的自动点唱机,凯迪拉克,廉价酒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