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短评

热门 最新

58 欢乐分裂 看过 2011-08-10 15:57:29

2023-6-12 重看。伊丹十三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生死问题,出手即能将死亡、优雅、欲望共冶于一炉,神思清明,洞若观火,调侃的同时看透人生风景,一套完整葬礼仪式下来,如若经历一生,心态仿佛瞬时老去;仰头看向烟囱的场景在《海街日记》中又复现了一次,伊丹十三留下的遗产可谓丰厚。 东方的丧葬礼仪具有独特的达观和透彻,也具有世俗化的烟火气——守灵的亲人边流着泪哀恸,边努力与种种俗务斗智斗勇(礼金飞上天可谓妙笔),吃喝和爱欲并未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减,人际关系的微妙联结在日常中悄然呈现,总有人离开,总有人新生,一阵强火过后人生的光景不过是余烬;最喜欢灵前一段歌舞,镜头逐渐后退,此刻当真人生如梦,人生如寄。

31 内陆飞鱼 看过 2019-10-16 09:08:40

生又何哀,死又何苦,遗体一烧,都一溜烟。父亲去世之后,一堆亲人们好像没有特别悲伤,妻子照样乐观,女儿、女婿心不在焉,孩子们一片闹腾,该偷情偷情,该发呆发呆,该吃吃该喝喝,常常忍不住开棺端详逝者的遗容,做各种评断,然后临时磨枪学习吊唁流程、用语,风中的树木,纷飞的礼金,叽叽喳喳的人群,都像在度假、过节,临出殡每个人的腿跪麻了,各种小动作,都想早点结束。直到要入炉焚烧时,才忍不住掉泪,忍不住看着烟囱口冒出天上一缕青烟,做人生感叹。伊丹十三的控制力一流,喜剧元素和庶民生活总能微妙结合。

43 桃桃林林 看过 2012-03-10 14:44:23

伊丹十三一直有他独到的幽默感,严肃中透着诙谐。对死与悲痛的消解,一种生活态度

11 峰峰峰峰 看过 2017-01-31 21:31:24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残风中拾钱,树林中打炮, 死去何所道,逝者如浮云, 鳄梨配鳗鱼,活着就挺好~

19 冰红深蓝 看过 2022-07-21 00:32:15

伊丹十三一鸣惊人的处女作。1.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冲淡中和严肃灰郁的丧葬典仪,以戏谑荒诞的情节反衬悼念仪式的繁复冗长。2.伊丹十三一出道便擅长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勾连起来,一如片头老父亲在大快朵颐后猝然发病濒死,其后又切至女儿和女婿的片场,赶往老家的雨夜里两车在疾驰路上交接盒饭的桥段更是令人喷饭,还有丧葬后大家伙儿兴高采烈吃宴席的场景。3.树林里的偷情野合与妻子在圆木秋千上来回摇摆(特写为主)的交叉剪辑,实乃反讽性十足的神来之笔。4.多次复现的逝者棺中仰看众人的主观镜头,恰似死者冷眼旁观生者的繁文缛节。5.死者哥哥/族长对遗体朝向的纠结困惑以及晕头晕脑的乱入,让人捧腹。6.对着电视临时抱佛脚现学葬礼用语“模板”。7.黑白默片蒙太奇。8.笠智众演和尚,黑泽清客串。9.追抢飘飞纸钱。10.烧人心得。(8.5/10)

14 超cute侠 看过 2012-11-13 20:22:20

伊丹十三的这部电影用举重若轻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他以一种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手法为观众展示了一场日本普通家庭葬礼的流程。这其中所运用的喜剧元素并无对死者的不敬,相反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带领我们超越了生死,如同最后炉中冒出的缕缕青烟那般恣意洒脱。

11 柯里昂 看过 2018-01-04 22:42:05

以中间一段黑白默片形式为主要代表同时又辅以偷腥、儿童打闹、观看“葬礼教程”等让人跌破眼镜忍俊不禁的情节外加角色对话间所奠定的反常规反传统式家庭片格调等大量戏谑、消解与娱乐风格都毫无疑问地赋予了这场基调本该是严肃、哀痛的家庭仪式莫须有却又十分难得的“乐趣”,当然,悲伤最终总会到来。

22 看过 2012-05-02 01:47:48

一场葬礼细致描写世间百态,真正的悲伤出现在恰当而正确的时刻,感情真挚、充盈、有实感、有感染力。隔了这么多年,一个中国一个日本,却依然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相似的情感,面对葬礼的种种反应也可以找到自己经历过或观察到的种种经验,真是记录现实生活最好的电影。看完有自己拍一部电影的冲动。

13 阿德 看过 2016-02-27 10:38:50

葬礼带来的人生百态,用一场仪式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处女作拍出这种水平我给满分。

8 一只麦麦 看过 2011-08-29 22:19:49

艺术与市场的整合,融贯东西的生活化轻喜剧,反思意识,无强烈戏剧冲突重在展示过程与细节,录像资料,戏中戏,空间设置舞台化,对生命坚韧无言的固守。看过中美英等国的葬礼喜剧,唯独这部既有恬淡平和的大和民风,又有微妙苦涩的民族思考。大器晚成的伊丹十三导演处女作

9 YiQiao 看过 2023-06-12 23:24:22 上海

三星半//看电影总能增长些莫名其妙的见识 以此延长人生乐意至极//丈夫与情人肉欲肆意 平行剪辑妻子在院子某处面无表情敲钟式荡秋千 这段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直至电影结束都在期待妻子说出离婚的话语 但她最后什么也没说 还是我的人生浅薄了//葬礼比婚礼更能看出他人的真心 伴侣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在于漫长人生中至少有一大半事情不用自己一个人扛了吧 人还是很容易寂寞的物种//左手边的姑娘哭到只剩最后一张纸 显得只在意到自己久坐一天的背痛和导演技巧编剧技法的我冷漠无比

7 デブリ 看过 2015-04-06 01:36:58

棺材里的主观镜头、顺着电线跟拍、大景深拍摄群像。日片里的长镜头还有复杂调度总让我觉得是在看同一部电影。细致描摹葬礼可以与《喜宴》中的婚礼部分对照着看,东方传统礼俗的现代遭遇。

3 吴邪 看过 2023-06-18 23:25:33 上海

@2023siff. 今年电影节的最后一部是葬礼,很有深意的巧合。 伊丹十三的特写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就具备了炙热的质地,狡猾而精准地在观众放松时猛刺泪腺的手法已初见端倪。 三天葬礼是一次预习,无论对片中的人,还是观众。对于可能会有争议的不伦桥段,想到上野千鹤子写的还是说的诗句,大意是,葬礼之日,情欲最盛。导演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像费里尼,让人迷恋又恐惧的大女人。好奇新一代会去通过网络学习葬礼仪式吗? 这届siff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伊丹十三,把悲喜交加做到极致的电影魔法师。

3 c. velasquez 看过 2017-10-03 22:27:15

相比小津那种正统和式 像伊丹十三这种受新思潮影响的导演们敢于突破一些限制 拍摄方式更多元 带来新的感知方式 但相应的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一些仪式感和幽深感 什么都用就没有风格了 就像侯孝贤说的 电影本来就是需要限制的 ; 影片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幽默感 以及去道德化 其生命关照还是比较大气的

3 双晚 看过 2023-06-18 22:15:31 上海

A-. 一种对生活的写实记录,却举重若轻地参透了面对死亡的五味杂陈。有对繁文缛节的揶揄和世俗百态的调侃,背后也仍有真情流露的悲伤、不舍、释怀,和对生之欲望的感知与感念。生命的旅程本就是笑中有泪的,而高级的作品就是凝练而忠实地将它还原出来。2023.6.17 华谊

1 塔塔君Minkun 看过 2023-05-16 11:31:10 广东

【HKIFF47】重看。//组成仪式的那些非仪式,骚动、不羁又令人忍俊不禁。通过片中的影像媒介(8mm记录、葬礼礼仪录像)我们可以观看到仪式,而仪式之外的真物,则交给电影这种偷窥渠道了。(2018.5.11)

6 杭城月 看过 2013-10-10 11:34:13

护士对死者的家属说“很抱歉,我们的能力不够”。他们观看葬礼礼仪教育片。葬礼点香一或三根,要扇灭而非吹灭。葬礼成了家人聚会畅谈的好机会。敲钟的大嫂,狂干ed的小姨。跟死者告别还摆拍。用石头敲一下棺材钉。火化工说死小孩只需低温烧,比较温和。“如果我还活着,我们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三星半

6 U 兔 看过 2021-07-12 23:35:51

看得五味杂陈,太棒了。讲一些怪品味小段子的同时,做到了一丝丝的思考,说不上特别深刻,但很有味道,好像卤得特别透的小吃,味道不重不刺激让人吃了却停不下来一个劲儿咂摸嘴。居然真的是从头到尾再现一场富人的葬礼,虽然有偷情一类的节外生枝,但没有着力于戏剧性,也没有刻意放大每个人的冲突,大多是“风吹份子钱”这样的小梗,特别彰显趣味性。但氛围和节奏营造得特别好,细腻而微妙,既有忧伤又没有煽情,但其实都是在用镜头进行不动声色地渲染,比如最后一场发言,真是被镜头带动了,眼泪就这么不受控地淌。真是文学性与电影性的超好结合,闪着人文思考的光。特别洗脑的段落:宫本信子荡秋千,那个表情绝了。2011.9.1想看,十年了,终于看了。

1 sTill-Life 看过 2023-06-17 23:38:11 上海

雨天赶场,迟到5分钟,进去一看老头还没死,就放心了。之后全程担心老头儿活过来,还好没有。🤣 / SIFF2023第13场@华谊兄弟

1 林西拿 看过 2022-12-11 15:40:53 中国台湾

@4k修復 去醫院時飆車,每個人摸屍體,大風中撿錢,一起看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