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 短评

热门 最新

108 SHH豆 看过 2019-05-15 21:42:16

7分。资料馆打卡。如果有空还是去看书吧。 非常艺术的电影,镜头和构图确实漂亮,隐喻和暗示也设置得挺好。班长的刻板重复,老和尚的故事循环,没有课本但有大量其他资料,自创的水牛,扭曲的树干,烧遍的山火,都有意味。 但情节感觉都飘着,明明很简单的事情,非要拍的故弄玄虚,撑不起来想表达的对于教育文革农村的宏大主题。没有书是环境的问题,但不按规范流程上课也不是啥好事,啥都不抄也不是正常的学习。 记录事件总要在发生后,这个点怎么融到整体里get不到。

474 深夜的阿斯伯格 看过 2016-10-21 09:14:11

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牛逼的镜头,鸡狗都叫了,有人来支书家了,不过只有影子入画,左边是支书,右边是门,递烟吐烟,加上人物对话,还有一种政治惊悚,极尽复杂人物关系

671 哪吒男 看过 2020-03-10 23:12:29

陈凯歌自己渺小的时候 他的电影就伟大了

47 方枪枪 看过 2015-01-04 15:47:00

阿城小说,《棋王》第一,《树王》第二,《孩子王》第三,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是一样,《棋王》比《孩子王》要好。当然,顾长卫的摄影还是要加分的。三分半

713 未亚 看过 2017-06-07 00:06:05

终于补看。有一天和朋友聊起当下中国电影的症结何在,我们一致认为是所谓东方灵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规则化,不再敏感,渐次钝重。中国电影的今日,其实更根源的东西,与文学、电影都无关。第五代电影人的时代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做一件事就闷头做到极致,善哉。

336 判官 看过 2017-11-05 22:17:22

同年,小谋子拍摄了《红高粱》,陈张二人正式分道扬镳。第五代的思想美学开始分代不同。本片中顾长卫的固镜远景摄像风格突出,陶经的录音亦是。在转向商业制作之前,第五代的整体意蕴如同老杆面对学生时龇牙咧嘴毫不顾忌的无声微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36 拔剑四顾心茫然 看过 2018-09-17 00:13:50

牛喜欢喝尿,不是因为喜欢喝尿,是因为它喜欢吃咸。王福抄字典,不是因为爱抄字典,是他早已失去语言。老杆怯生生的走在小路上,四下游荡的薄雾让他喘不上气。老杆孤零零的站在山谷里,漫山遍野的红色让他睁不开眼。老和尚的故事不断循环,孩子们注定没有明天。闹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不闹就只能喝尿。

536 左胸上的吸盘 看过 2006-04-04 15:31:25

陈凯歌这辈子的巅峰,《黄土地》被吹的意义大于实际,《霸王别姬》这种三俗故事受众面比较广,《和你在一起》中规中矩,其它片子不入流。只有这部孩子王老实牛逼

184 欢乐分裂 看过 2009-08-23 18:27:25

2019-8-24重看;有阿城原著打底,故事自然是极好,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镜头唯美(顾长卫居功至伟),大远景,固定机位,构图好到令人惊叹,雾景、窗框与镜像的视图有灵魂悸动感;迷蒙远空压迫下沉默的人群,一切都“没用”,一切都“事后才被记录”,所有的不无青涩生硬的隐喻在此片的探索中表现为某种诡谲气氛,实在是被低估的佳作,堪称我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 但阿城对电影的改编是极不满意的(“看得如坐针毡”),认为最大失误就是台词采用原著对话而失去生活味,电影对白应该将文还原成白话才对头。

202 Y2K-nostalgia 看过 2019-04-06 22:49:48

北影节修复版。现代主义作者电影。在“没有表”的密林深处,是空间对时间的胜利,是“铁屋子”,是中国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更是启蒙的溃败。牛在上,水在下,正如学生教老师如何上课。这里的历史是循环的,就像“从前有座山”的叙事圈套,天天抄书却没有出路。结尾,被焚毁的枯木群疑似人形,让知青一代窥见自己:浩劫后如何重生?制度外的牧童才是希望。画外声音总在召唤,但愿,出门一笑大江横。

259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14-08-02 20:01:43

抄字典的倔孩子让人看了想哭。哪怕他的未来只有一条路,他依然想抄那些字,学会认那些字。“上”、“学”,黑板上两个字比任何时候都让人揪心。陈凯歌早期作品,它的名字叫红。那片橙红的天空,那片橙红的土地...

255 芦哲峰 看过 2011-09-07 13:50:52

茅檐低矮,山色空蒙;以镜头论,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也是第五代导演最好的作品。

138 缺德梅 看过 2018-10-01 19:20:35

8.4 故事很大一部分得力于阿城,电影确也还原出对弊病的反映,但是和这种木讷、朴素、机械中带着灵性的感觉相比,只着眼于其中的教育问题或者政治批判,才是小家子气了,这和我对原著的感觉如出一辙,除了大量定位长镜把节奏变慢之外,其他的感觉都和原著像极了。那一段著名的写父亲的作文,让演员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略带生硬地朗读出实在太过适合,这才是影像较之纸面不同的地方。摄影和音效共同营造、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却不空洞,反而洋溢着感情。 那片饱受创伤的黑板竟如海洋一般蓝,与深山绿树、氤氲雾气相呼应,成为现实主义中的抹抹梦幻。

141 十八爷 看过 2013-07-30 00:02:01

那个从山坡上往下看的下降镜头真让人有种“俊得江山助”的感觉。老杆为什么一直那么呆萌,因为他其实不是孩子王,而是找不到答案的大孩子。有些问题,还得再看看原著。

73 荒也 看过 2015-01-20 02:02:05

若没有那些过多隐喻和象征《孩子王》可算得上满分电影吧。和侯孝贤电影中的远景不同,陈凯歌电影中的人物被风景融合吞没,静止而被动。这却是和山水画特征相似。《黄土地》中的低角度摄影,黄色土地的肌理充满画面。而此片的背景多是一大块或白或黄的平面,抽离模糊掉了现实。

21 mikaholic 看过 2008-06-25 22:37:40

我觉得陈导着实难理解 好好的一个小清新故事 非得绕着下乡知青的自我认同问题搞得苦大仇深 但又没法把问题探讨出深度来 结果实验性的镜头用在那点地方就显得用力过猛 当年老师说这片幼稚 大抵也没错 不过顾长卫的构图和运动配合着西南风光还是很好看的

39 火娃 看过 2020-01-31 22:36:37

8/10。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可怕的复制教育消磨着年轻的生命,多次出现鬼魅的枯焦树丛、滑过的石碾、学生靠着桌边的烛光发狂地抄黑板紧接老杆面对空荡荡的教室,陈凯歌这部最真诚的作品以一种特异姿态,铭刻着政治秩序对人性的无言暴力,而巧妙设置了放牛娃乱写乱画、撒尿喂牛的意象,他无拘无束,拒绝了老杆念书,也拒绝腐朽。老杆只要求写真实的生活,杜绝抄袭,打破腐朽,但他的启蒙形象处处被阉割:从通知去教学其身影被挡出画框,到黑板上漫画肖像旁题字‘‘这是老杆’’对教学严肃性的消解,再到上面派来处理老杆不按课本教学的老吴,他被茅屋天窗的光线照射着,在阴影中蹲着的老杆站起那一刻受门缝进来的光照着,天窗忽然落下,老吴陷入阴暗,明暗关系的逆转对整个文化发起了无声挑战,尽管之后烧山的画面,精神家园的毁灭寓意了挑战的失败。

24 汪金卫 看过 2014-12-22 08:24:26

20200905中国电影资料馆2K修复版。纪念谢园放映场。修复版一改此前胶转磁黑暗模糊的画面,摄影之美一览无余。时隔七年再看,隐忍批判的哪里仅仅是教育!是历史,是现状,是体制,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人。不懂也最懂教书之道的是善良的老杆、不会也最会写歌的是直爽的来娣、不好也最好的文字是淳朴的学生作文。被念经般反复念叨的何止是童谣?被一而再再而三抄袭的何止是字典?

12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0-09-01 16:37:55

锄与书。“老杆”被突降的“教师”能指指认为“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二重性,以一种自我嘲讽的圣愚形象进入“学校”空间,搬演知识的普罗米修斯,作为一种知识分子式之于意识形态的逃逸,《孩子王》中,意识形态并没有直接现身,没有对抗性,植入台词之中的创伤取而代之。陈凯歌/阿城在这一幽灵性空间之中创造了某种启蒙主义性质的乌托邦。在这里,语言,如同顾长卫镜头下的表现主义大远景般,作为模糊的神圣之物,最终被大火与“从前有座山”的无限月读狂欢摧毁,先前那个狂欢节性质的“课堂”成为了日常。

8 Pincent 看过 2019-09-27 12:02:41

88/100 #FIFF7# 人和树,树和路,路和土地→教师与孩童,孩童与教育,教育与国家。一部在摄影美术上有装置艺术意识的电影:点满红烛的教室,透着蓝光的板书,图腾一般的肖像简笔画(学生知道在旁边画上一辆坦克),方方正正且大得快占满整个黑板的“上学”二字,反骨朋克的爆炸头,教务处里黯淡的黑,被门框构图挤压或只配蹲在地上的文化人,站姿木讷如稻草人一般的指路人,站在竹竿边瘦得像竹竿的劳动人,雾中远景的课外活动,通红而失真的黄昏,大雾盖住前方的路。去与回,去时这条路是武侠片的感觉,充满可能性,回时这条路是惊悚片,到处都是尸骨。关于这个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在几乎同一年阿巴斯也拍山村绵延的小路,而陈凯歌一把火把它彻底给烧了。如果《死亡诗社》里基汀教授站到这里课堂的桌椅上,大概体制提供的课桌椅早就塌了。

> 去 孩子王 的页面

孩子王

导演: 陈凯歌

主演: 谢园 / 杨学文 / 陈绍华 / 张彩梅 / 徐国庆 / 勒刚 / 顾长卫 / 吴霞 / 刘海臣 / 何建军 / 邬迪 / 强小陆 / 苏建军 / 贾天喜 / 谭理 / 高波 / 张建民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110分钟

上映: 1987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