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壁》:被杂音淹没的纠结
2008年上映的《画皮》在当年商业片中是个小异类。评价分化、恐怖特技修改,争议片断被删这些正常纷争不去管了。事实是外面一层恐怖、惊悚、法术、打斗的卖点元素很快便没有人再提了,反是在那个接近室内剧格局里讲述的多角恋情,成功击中许多观众心头柔软之处。《画心》大热。以往只是此类作品中作为点缀的“爱”,被浓墨重彩地放到前台展示和讨论,和拉扯。这个局中每个人的纠结态都被一再放大,演变成了现代人种种困惑话题的一个注脚,如何保护婚姻,如何面对诱惑,如何成全他人,等等。
导演陈嘉上一直跟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片,这里面拍的都是我自己理解的爱情。商业上的成功,算是给了他一个信心,好像是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努力去说,再包装好一点,会有人听见的。
于是有了《画壁》。
《画壁》里的陈嘉上没有丝毫变化,甚至可能变本加厉了。他依然坚定到几乎幼稚地去讲他想讲的东西,忘记了哪怕这些话题也许不适合一再地被翻炒,也许不适合手头的这个故事文本,也许不适合现在的这个阵容。
也许不应该是这个做法。
来对比下张之亮的《肩上蝶》,也许能看得更清楚。两者都是在几乎没有任何事件感的环境里去展现一个过程,然后在过程中传达作者想说的,但却许是观众不怎么在乎的一句话。所以无论你讲得多么清楚,都可能会被你选择的形式拖累。《肩上蝶》是文艺片,尚且还有着某种观影感受上的优势。简单说就是:我即使看着闷也是正常的。但《画壁》不行,不管内核是多么的文青多么的小资。它是实打实的商业作品,必须有一个依托的形式,给观众足够的杀必死。好,于是又魔幻。
对于最近的新魔幻这档子事,之前白蛇那篇文章也简单写了一下,就是国内的相关美学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乱的状态里,素材很多,可以借的模板也多,插画有,网游也有。但电影一拍都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全凭关键人物一点头,特效团队就猛力使劲。倒不是说完全不该出现西方元素(比如广场的希腊式建筑群,包括安志杰整个外形的存在),毕竟它不是纯粹的古代人生活场景再现,但内在逻辑是否强大还是看得出来的。美工团队在上面的努力和探索,最终显出一种刚做到半成品就交货的感觉。这让人感觉是非常遗憾的,不管是对花出去的钱,还是他们花费的时间。其实本片的特技效果远不算坑人,几个大的场景构建总算是有点样子,大小赑屃出场也有气派。石妖分体变形,刑天腾挪飞降,这些真人和CG交战的动作难度比几年前也上了一个台阶,只是依然无法在想象力展现上更上一层。
场景,打斗,光效,这些是最花钱的地方,预告片最强调的地方。但它们和导演最想拍的部分几乎没有太多关系。也许是这种天的生隔阂,最终导致了这个本来就“不接地气”的故事,在大部分观众面前只变成了一团模糊的光。
导演想拍什么呢?其实依然是纠结。男人的犹豫和茫然,女人的萌动和矜持。
这些都行,这些都可以拍,没人会反对。只是陈嘉上在把思考出的那个大结构落在实处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出了问题。硬的,软的,可控的不可控的。上映前习惯性高调地渲染那些本经不起透支的内容,说魔幻场景如何震撼,仙女神兽对战如何激烈,更导致这些问题在电影里集中起来反弹,更变成影响观众去观看情节、熟悉人物的障碍,于是最终让这个世界在建立起来之前就坍塌。注意,我们还没机会谈世界观的问题。
总之,大家就急着叫“雷”了。所谓的"雷"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落差。一种是落差太大,一种是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落差。
对于整个万花林的制作很奇怪,它,太不虚了。对比十几年前港片的习惯性处理,颜色很罕见地没有调白平衡,没有柔焦磨皮,没有渲染性的特写,也没有块状光,甚至也连干冰烟雾也没有,不知道是否跟蓝幕制作有关。所以当整个广场上,女孩子们穿戴整齐等着点名时,你看见的就是一群穿古装的女生。要观众在视觉上认可这是一个人间仙境,不太容易。
闫妮选错了,也许她是这个年纪里性价比最高的女演员,但应该许多观众第一印象里的“装腔作势”有一半是由她贡献出来的。海报上造型选取了最合适的角度,但电影里是动的,而且也一直让她宽厚的身体在走动,于是我们会看见属于闫妮本人的许多缺点被完全暴露。即便不管她由于过长时间出演的喜剧角色导致的定型,闫妮在姑姑这个角色的把握上依然不算抓住了焦点。我无数次假想如果这个角色是刘嘉玲夏文汐杨紫琼又或者巩俐会是怎样,显然她们会有毫无惊喜的稳定气场,让姑姑在不挥动树枝时能靠演戏来制造压力。可惜,都不是。作为故事Boss的她,手段狠不到让人心寒,性格变态不到教人咋舌,仅仅靠台词来发号施令,依靠她存在的所有构想就都打了折扣。
说到台词,是现在连导演自己在微博上也表示需要反思的一件事。对于一个古装故事,它太过于直白,过于现代,过于文艺。一方面是破坏这些仙女的飘忽感,加上对感情无知的设定,直接打成多年前的大学女生。尽管对于导演来说恐怕也只是想把她们当做普通女孩来塑造,但先立后破和没人认可是两回事,加上内地女演员还有略微气质差异和口音的特点,听着仙女一口一个“我告你吧”会很幻灭。另一方面像是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地去表现人物内心了,虽然电影时长有限,人物线索也多,但当角色本身观众不认可时,她说什么也像是隔着三层衣服挠痒。
比起《画皮》,《画壁》最吃亏的一点是它缺乏一个凝聚所有人物关系的核心事件。《画皮》所有主角都跟“捉妖”有关,在“寻找”和“捉拿”的过程里才有人的感情互动。但《画壁》从开场三个人进庙时,关系就是像随便设置的。这种随便的感觉,在之后许多桥段的连接上总是若隐若现。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生始终记挂的就是在仙境寻找牡丹,但这条线并不紧凑,也谈不上紧张。没有外在危机感,调动线索就很吃力,于是不能怪观众无视了导演着力安排人物内心的暗潮涌动。只有在拨开所有操作失误的雾障,认可假定出来的那些仙女的内心状态之后,你才能看到《画壁》到底讲了什么。
其实就一个男人,在懵懵懂懂地跟着一个比她更朦胧的女生跑了一圈之后,她忽然问他一辈子的事。这要求太高来得太快,他迟疑了。因为片刻的迟疑,她失去了机会并深陷危机。他内疚,于是回头去找她,吃苦,彷徨,被欺骗,被怀疑,冒险,几乎丧命。当她终于被营救出来站在他面前,问他喜欢谁的时候。他,喝止了笑嘻嘻帮他作答的书童。
他发现他追逐着的是只是责任,而心早已经在另一个自言自语的女人身上。普通人欲望的犹疑与挣扎一点也不剩地被这声喝止倒出来。她说,我知道你喜欢谁了,你不要讲出来。那一刻,她应该也听到了“啪滋”,重要的东西,在耳边破裂的声音。
少废话,这不也就是《大话西游》在讲的吗?那个你一直以为你最深爱的人,其实只是把你引向你真正一生所爱的理由。
很高深?很高明?谈不上,只是,绝不是毫无价值。但这个无言瞬间来得过晚也缺点从容,在那个时刻,大多观众的眼里,这些男女之间意味复杂的纠结被盖在了无数杂音之下,银幕里站着的只是堆莫名其妙的演员罢了。
《白马啸西风》用尽力气破局,最终是为了回到了那个无解的终极问题,《画壁》其实就是把这问题乘了个倍数,再做一次交缠。但它没法只提问,于是还要打,要闹,并用了个非常别扭的方式来收尾,将本来就不重的事变得更轻了。这也是让主题减分的一处昏招,所谓佛理众生一场空的说教不要去理,先不尝甜,哪会知腻。比之《大话西游》,当然是葡萄会玩得多。他笑嘻嘻地说着看来无意义的话,然后再一本正经地重复一遍,《画壁》这样单纯的叙述则彻底变成了干硬的自我冻结。
所以最后会想,如果导演能把这故事处理得更贱一点,变成疯狂喜剧,或者坚持走黑色路线,人物在《倩女幽魂》式的重重求生关卡里扑腾,又或是索性拍成有色情元素的所谓三级片,应该都不会被攻击成现在这个样子。魔幻并不怎么加分,演员亮点只是闪烁,所以直观效果变成了,除去大部分观众不理解的纠结和大部分观众无所谓的特技打斗,无甚可关注。
《画壁》不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我对导演保留一点尊敬。在商业表现疲软的90分钟里,我得到了“翠竹默默拿毛巾擦着相公的手”“牡丹说‘我知道什么是爱了’”“芍药说‘我知道’”这几个瞬间,它们不会让电影忽然变成经典,但会让我记住这前后瞬间里撕出了伤口。
其实真的不清楚,“诚心诚意地娱乐观众”和“娱乐外诚心诚意想说点什么”这两件事都产生了和目标的偏差时,哪件更令人不快。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