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奧諾夫花了三年時間寫完了一部小說,他自己覺得很滿意,認為這是自己的顛峰之作。可是藝術家的完美主義性格卻令他感覺自己再寫不出比這更加好的作品。之後的六年間,他跟女友過著隱居式的生活,偶而寫一些什麼,可是不再出版任何東西,慢慢的變得消極而且不修邊幅……終於,在某個雨夜裡,他下了一個決定……他失憶了,他記得自己殺了人,可是記不起自己殺的是誰。帶著深疚罪孽感的他在雨夜裡狂奔,被路上的警員發現,帶到了警署裡進行了一整夜的審訊,其間逐步勾起了他生命裡的回憶……
流浪漢霍賓 - 主角成長後所產生出來的自我形象,代表智慧、意識、記憶等等……也是藝術創作之源。
剪報上的小孩 - 主角5歲時的自己。
探員 - 主角最後問他的名字,他說叫他達芬奇(一個天才,也是一個異教徒)。
結局 - 主角被送上車後駛走,車箱裡只有他和司機,沒有警員,四周的景色很美,主角也沒有戴上手鐐,有理由相信他要前往的是天堂。
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提出了自我了斷的人也可以在死後獲得救贖的想像空間—一個反傳統基督教的提材,也是探員自稱達芬奇的原因;也因為這部電影也拍出了一間最美麗的警察局—不錯,這裡的雨水漏過不停,連一枝能用的筆也沒有,警員審問疑犯的時候也很可怕,可是他們是一些真誠的出於救贖而發掘亡者生命的人。有人在死後願意瞭解自己、明白自己,這是一個絕美的結局。
流浪漢霍賓 - 主角成長後所產生出來的自我形象,代表智慧、意識、記憶等等……也是藝術創作之源。
剪報上的小孩 - 主角5歲時的自己。
探員 - 主角最後問他的名字,他說叫他達芬奇(一個天才,也是一個異教徒)。
結局 - 主角被送上車後駛走,車箱裡只有他和司機,沒有警員,四周的景色很美,主角也沒有戴上手鐐,有理由相信他要前往的是天堂。
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提出了自我了斷的人也可以在死後獲得救贖的想像空間—一個反傳統基督教的提材,也是探員自稱達芬奇的原因;也因為這部電影也拍出了一間最美麗的警察局—不錯,這裡的雨水漏過不停,連一枝能用的筆也沒有,警員審問疑犯的時候也很可怕,可是他們是一些真誠的出於救贖而發掘亡者生命的人。有人在死後願意瞭解自己、明白自己,這是一個絕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