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观后感
当初帮他人写的作业,而今整理旧电脑资料,翻到记录,突生感慨,遂于此记录,以防后续资料丢失。
纯以纪念我的大学
绍兴师爷——陈道明——方敬斋
越中人才荟萃,师爷在片中更是成了一方特色当以推崇。名声远扬,这一点在片中王爷从千里外的紫禁王城跋涉来到绍兴专为“偶遇”这么一位人中王魁就可见一斑。姑且抛开王爷此行是否还有其他目的,也许成天在皇城根底下是闷得慌,老年人(有钱的老年人)不是都喜欢到处走走嘛;也许是听戏时对吴越女子的某个章节起了雅兴,总之就单身份之尊贵,也足以凸显出绍兴师爷这一名号在当时的响亮之甚。那么,为什么绍兴师爷就有那么大的魅力以至于一名王爷如此这般呢。片中的主角,我们的方敬斋就完完全全的诠释了这么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绍兴师爷形象。
在详谈片总方敬斋前,就本人而言,还想对饰演该角色的(注意我用的修饰词)“中国现存最具中国味儿的中年一代有德有品的老艺术干部”——陈道明老师。最近有在对古董行当感兴趣,其中有句玩儿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句话反映到陈道明老师身上,应是,三年不开张,开张‘亮’三年。这个亮指的是陈道明所塑造的角色身份的那份烙印,让看过的人总是觉得惊诧,中国竟有如此“出尘绝世”的演员,每每一次亮相,让人由心钦佩。陈道明老师对于剧本的挑剔是众所周知,这部剧算是其早年时期的作品。在剧中,活脱脱的一个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绍兴师爷形象被其演绎的入木三分。
出场,即是其辞去知府幕僚的景,剧中,与外公谈及为何如此时,回答大意是:我方家世代为师爷,我这代,该换换了,仕途是个不错的方向。当其外公说其(应该是指方家这整个家族)没有庙堂之气时,方敬斋回答道:也许从我这会儿子起就该有了。其中不免能看到阅览诗经,遍历世间百态(当时已任师爷多载)的一个不甘平庸的文人的形象。
案子发生,庸碌的知府大人找其帮忙定案,这个景,让我最意外的是知府大人的态度,一般来讲,这么个好吃懒做,尖嘴猴腮的所谓官府形象,应是骄横跋扈之辈,对于所谓师爷应是呼来喝去的类型。未曾想,是亲身便衣来到方家,请求方敬斋帮帮忙,语气态度都是极为低下。这个侧面在我看来,一个是当时师爷,尤其是绍兴师爷的名头确实有点用处,还有就是可以看出方敬斋在这几年师爷行当中锻炼出来的为人处世之一:不恃才傲物,更不娇柔做作。懂得一个有度,当知府大人再三委求下,还是应了下来这回案子。还有一个场景,当知府大人对其说:那么那两个兵一定不是凶手咯?回答道:不,只是推断,不可定断。这应该算是其作为一名幕友,相当于法律专家的业务素质吧,怀疑一切。还有一个,当时的方敬斋已经辞去师爷之职,当知府大人求上门时,其未看文案就能讲此案说得头头是道,分析有理有依,可见其不是一名迂腐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文人,而且在后来官兵对其的尊敬来看,方敬斋在下面人的心中形象还是很正派,很有领袖精神的。
定案的过程,厨娘三进三出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从事后来看。其肯定是首先判定了凶手必是府中人作案,所以把厨娘作为一个诱饵,简单的就把凶手给引诱了出来,这里看来,其心思缜密,做事条理清晰,且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第一集的高潮在于王爷、知府、师爷共处一室时的景,当时的情景是王爷满心欢喜,遇上此行的“意中人”了,而知府则是忧心满怀,心里只想着:王爷您这尊菩萨到底要在这儿玩到什么时候啊。师爷则显得尤为淡定,颇有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即视感。遇王爷也不跪,仍言辞分明,巧舌如簧。戏剧冲突也随即发生了,王爷要将其带回京城,而方不愿。当然不愿是不愿,如何表达是门学问,方自然不能直接的说出己身想法,而是说你家王府太过尊崇,我个小地方人怕是犯不起错,不敢也不愿。即未得罪王爷也表明自身心意。如果这般,那戏剧矛盾也就放大不到该有的程度,随即,又一个包袱被抛了出来。原来,该案的背后指使即为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王爷,而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这位绍兴师爷。这么一来,方敬斋饱读诗书多年的心肯定是要“狂躁”起来了,心理想着:你虽贵为王爷,但如此不惜子民,我若为你所用,那我这一身坦坦荡荡的正气该何去何从。于是也就不需再藏着掩着,想方设法与你们斗法了,干脆直接点,反正今天这事儿不能善了,这样吧,老子自杀,让你们看看我这一身绍兴师爷的傲骨,王爷您也看看我越中这片朗朗乾坤下出来的人杰。于是,他撞墙了。第一集结束。
作为主角,想想也知道方敬斋肯定死不了。那么死不了是运气呢还是说他有分寸,在当时的环境下还能为自己设好角度,设好轻重,撞了个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么个师爷,其身上在这一集中所折射的人格已是“此人只因小说有,现实难得几回闻”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