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专政的钻石篇观后感:关于理想和人性的平淡悲剧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疫情爆发,国内万众一心,我也遵守纪律,在家居住。于是在闲暇之时,网上觅剧,有幸看到了这部作品。
我是先看完正传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正传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73年,讲述了苏联间谍施季里茨打入纳粹党卫队保安部,在1945年破坏希姆莱尝试与英美单独和谈的故事。这部剧在苏联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热议,连普京都因此剧的主人公受到感召加入了克格勃,于80年代末引进我国。而伊萨耶夫这部前传拍摄于2009年,2013年引进我国,讲述了间谍伊萨耶夫(仍然是化名,后潜入德国时又化名施季里茨)早期在俄国内战时的故事。这部前传拍摄时,时代早已天翻地覆,苏联也已亡国,俄联邦的拍摄理念有了较大变化。
我在看正传时,全剧浓郁着一股严肃、紧凑、写实、压抑的风格,施季里茨在德国党卫队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德国的情报部门也如同一台严丝合缝的机器般,内部的各个人员如同一个个螺丝和齿轮一样工作着。而1945年时,盟军即将消灭德国,这也使得德国内部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悲观情绪。
而伊萨耶夫则不同,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刚刚成功后,新成立的苏俄百废待兴,还要面对国家内外各种敌人和情况,一团乱麻,白俄贵族、知识分子、流氓强盗、投机者、农民百姓、商人、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等等等,这些各色人等宛如走马灯一般在俄罗斯这个舞台上一同演出,各有各的态度,各有各的立场。其色彩和氛围相对正传,都更加欢快和活跃。
故当我在观看伊萨耶夫时,对于剧集风格如此巨大的变动,是有些难以接受的。但当我看完前传的第一个故事,无产阶级专政的钻石篇时,我却被深深的感动了。
故事开始时,便是伊萨耶夫与他年迈父亲的分别,因为父子二人政见上的不同,父亲选择主动离开,自我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伊萨耶夫虽然非常不舍,但终于也没有送别。当父亲快走上电车时,望着父亲背影的伊萨耶夫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感情,他拿着父亲忘记带走的皮包飞身跑下楼去,最终却也没有赶上父亲,电车早已驶去。背景的钢琴曲,更突出了这种氛围,这种亲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只能离开,无法相见的悲剧,甫一开始,便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关于人性、关于牺牲、关于理想的平淡悲剧。
而后,伊萨耶夫接受任务,来到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追查国家珍宝库失踪的钻石,在这个中立小国,各国间谍四处游走之地,仍然是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影片也随之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伊萨耶夫这个特殊的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苏俄英雄,他虽然是布尔什维克,为苏俄卖命,可他却并未入党,仍旧保持着贵族式的生活方式,精通数学、哲学和多门外语。女歌手丽达与之非常相似,单纯只是因为认同布尔什维克的理念而为契卡(苏俄情报部门)效力,也因此在伊萨耶夫上门接头时对其一见倾心。可惜的是,伊萨耶夫一心忙于任务,并未理会丽达的邀约,也因此被丽达暴打,两人就此错过了在一起的机会。在任务结束后,丽达因为协助了伊萨耶夫,在与伊萨耶夫分别后惨遭德国间谍报复,暴毙于火车上,就此与伊萨耶夫永别于世。丽达对伊萨耶夫最后一句话是:“愿您以后能遇上这么一个人,教会您如何去爱”
而伊萨耶夫的另一个同事,苏俄驻爱沙尼亚的契卡特工罗曼,本身是一个并不出众的角色。但随着故事进展,观众得知他另一个隐藏身份竟然是珍宝库失窃案主犯雅科夫的亲弟弟,对外早已宣称死亡。在狡猾的雅科夫拒不认罪之时,罗曼主动提出,想办法让他亲哥哥认罪并确保苏俄与英国商人马尔尚珠宝交易的成功进行。可以想象,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承担了多大的思想压力。一面是自己的亲哥哥,一面是饥饿的人民急需对外售卖珠宝贸易换来的粮食。在罗曼费尽力气去马尔尚面前演了一出戏之后,却被马尔尚告知他已早早签订了与苏俄的贸易合同,等于说罗曼不但白费力气,还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而被关押于莫斯科的雅科夫在得知了罗曼出面迫使自己不得不认罪的消息时,他最关心的也并不是自己的罪行会被如何惩罚,会不会被枪毙,而是口中不断喃喃自语道:“他还活着,太好了,我还有个弟弟”
在任务结束后,罗曼购置了一辆新车,与伊萨耶夫相聚于海边的悬崖,罗曼一边炫耀着新车,一边表示自己不会再回莫斯科。当伊萨耶夫帮罗曼热车往外开出一段路后,从路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与伊萨耶夫擦肩而过,伊萨耶夫奇怪的赶紧掉头,却因离合故障在路边熄火了十几秒,当伊萨耶夫低头再抬头之后,悬崖边已经看不到罗曼的身影,而那辆车上驶来的人也匆匆启动了停在悬崖边的汽车,朝另一条路驶离此地。预感不妙的伊萨耶夫急忙跑向悬崖,镜头朝下望去,罗曼的尸体正落在悬崖下的碎石上。
这一幕,是这一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镜头之一,彼时还非常年轻的伊萨耶夫尚没有日后施季里茨举重若轻,沉着自若的风范,面对战友突然的死亡,他的脸上难以掩饰住自己的震惊、畏惧、慌乱,来不及告别,来不及为战友收拾,他急匆匆擦掉了车上自己的指纹,转头就跑,失魂落魄,差点跌掉在泥潭中。镜头随着伊萨耶夫在身影跑向远方,逐渐淡去。
紧接着,画风一转,伊萨耶夫已经回到了莫斯科,他的上级博基于几个镜头后,在火车上送别再次前往东方执行任务的伊萨耶夫。这位富有人情味的上级曾试图看在罗曼的面子上劝说雅科夫坦白从宽,甚至不惜放下法律想保他不死,也在伊萨耶夫东行途中为他安排了与自己自我流放的父亲的相遇,虽然仅仅只留给了这个角色几个镜头,但一位忠于组织,照顾部下的好领导的形象还是跃然而出。不幸的是,旁白宣誓了他日后的命运“博基于1937年5月被捕,被控犯有叛变和反革命罪,后经人民内务委员会特别三人组判决枪毙”
当然,故事中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对祖国念念不忘但却逃离了沙俄的知识分子尼康德洛夫,有情有义的白俄贵族沃龙佐夫伯爵和他为了爱情背叛祖国的机要员情人奥列涅茨卡亚,可惜,这些角色大抵是以悲剧为结尾。
但这些结尾时的悲剧,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错的。罗曼为了祖国人民,牺牲了性命,伯爵为了营救朋友不惜冒险返回沙俄,丽达为了理念、为了爱情,帮助契卡和伊萨耶夫。这些都没有错,都符合人性,而且都符合人性中的正面因素。也因此,更凸显了这部剧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