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烂片”or“真作者”?这次的新海诚依旧膜左岸派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①先是以阳菜初成“晴女”(献祭者)的经历作为起笔(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最”开始);在经历半番神迹之后(另一半在⑤中所描写的插叙里被还原)镜头才转交当时天气已经崩坏的梵高视角并正式进入电影主线。是不是很独特的开篇呢?话说《广岛之恋》的开头也是对后续形成铺垫作用并渲染(政治和恋爱的)环境的长达7min的描写原子弹后日本广岛图景的浮世绘意识流组合。而在故事进行时的多次声画静置的黑屏转场则可看作是隐藏的“章节模式”(那么若《天气之子》是分章形式,出片名前阳菜的那段经历是否也能看作为“书”的序言呢,我想是绝对可行的)。此时,新海诚对掌控叙事权的作者欲望也就愈发显得突出了。


②阳菜总共“凭空消失”了两次,第一次是梵高正要表白时,风击过,她便像消失了一样只留下了单件外衣在风后散落下地面。之后镜头才缓缓展示出原来阳菜不是消失而只是被吹到了“我们”(观众)所看不见的高空上(镜外)……这时新海诚算是调动(戏弄)了一把观众,以达到“预谋杀人”的恐吓效果;第二次是在③中所提到的那组“捕梦”镜头里,她突然间就蒸发掉了,没有水形的痕迹或告别话语, 像是被遗失在了梦里。(宛如《夜以继日》开头神秘失踪的asako l,同一种魔幻的超现实手段)


③关于梦境的描绘《天气之子》的 比《你的名字。》中那组彩铅画风绘成的阐述三叶家室的蒙太奇更为复杂——镜头剪辑极利落,运动也时有剧烈的,纯“切”的手法和组成逻辑的轻跳动使其以一种更晦涩但也更具有美的统一性的意识流形式呈现(想起来今敏也用过以单帧组合构成的蒙太奇)。而阳菜也就在此突然消失,(在蒙太奇中已经有电影现实里阳菜睡袍的空壳图)而关于她的“消失”究竟是梦还是真实,在蒙太奇过后观众真正才得以知晓,吊着的心最终还是伴随失望沉下。


④旁白与空镜头:这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新海诚使用旁白和空镜头时所用的声画剪辑其实是很有模仿左岸派的作家电影的意蕴的——随旁白从口中读出化作“声音”,空镜头也在作剪辑运动——同状态下,例如王家卫的散文电影要用类似声画剪辑多半得是 声音时长<画面时长(当然也有是长镜头的)(塔克夫斯基、马力克的诗电影同是此规律),而对于之前为啥没多少人将新海诚动画与欧洲作家电影做连接大概就是因为语言和受众定位的明显不同吧。同时新海诚的空镜头主要呈两种形态:关于建筑霓虹的,与都市的寒暄组成隐喻;关于云朵草木花的,同自然构成体系。这种在意象上的“借体”手法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也是通用手段,阿伦雷乃运用对景内壁画横梁雕塑的描摹组成他电影中的通用意象——与之将人物与建筑相连。

⑤插叙与回忆的运用:《你的名字。》里主要插叙了讲述“三年前龍还未认识三叶时三叶去东京找‘初中龍’ ”的段落(印象中是比较长的一段)。而这种非线性的插叙在《天气之子》里是明显被用过省略法的——以无“连续性”(我指的是在“一组”动作中无连续性)的单镜片段加一个虚化的边框和更柔和的滤镜就做成了感人回忆段落,亦和③一样是崇尚“简单化”的剪辑(剪辑技术上的简化 非内涵上的失真)。而这种剪辑不仅是对“电影的叙事手段”而言的,对于我们作为“人体”的感知现象来说也是同理——回忆时我们只会选取大体过程的碎片并再借逻辑发挥之。综上,这也是我说的他的影像和阿伦雷乃等作家电影的另一相似点:以“人”为核心的构造成分,意识流为主的电影人生,与普通电影的叙事过程大相径庭。当然,新海诚对这种似乎并不亲民的叙事方式还是有分寸的,关于他的叙事野心他是在“起码观众能看得明白”的基础上搭建。

⑥三观:《秒速五厘米》《星之声》中的男男女女没一个成,《追逐繁星的孩子》是傻逼电影。而到了《你的名字。》时期,新海诚为了凸显“爱情”的伟大开始增设了更大困境的“道德考验”,先谈恋爱?不,先救村民;而到了《天气之子》时期又是另一片光景,你们阻止我们谈恋爱?那你们这辈子都甭想看阳光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爱情观不仅更高级也更私人的,也是很作者的(对电影艺术而言的,广义上的作者—作者精神)。狠下心来了后说不定他的下一部作品又是“双坏”的悲剧情怀or朝另外一种追求奇情的目的靠近呢。

不足:新海诚拍《天气之子》的意图其实和毕赣拍《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些类似。毕赣在采访中指出,他的电影虽然很作家,但他也坚持认为普通观众起码对“男女主(汤唯黄觉)之间的爱情”能通过电影镜头的感知而有所收获(显然是屁话,不然为啥猫眼2.5不是5.2)。新海诚也差不多,他在东宝公司给出大笔资金的基础下以为自己能在商业与作者间达到共谐,但《天气之子》却恰好是在这方面失败了。普通观众对于“为了自私爱而毁灭多数”的剧作一时消化不来是当然,而电影为了商业化而删减的“作者性”也不少,譬如为人诟病的仓促结尾和真的不能再饱和的音乐使用以及奇观场景的堆砌(节奏被拉跨了其实比作者没临场更叫人痛苦)。也正因如此诚哥未来要面临的路可能会被分成三条:1.是否继续制作类似《你的名字。》的迎合大众定位的商业电影。2.是否仍坚持制作类似《天气之子》的比它还更要完美和深邃的作者电影。3.将他特有的左岸派作家电影的风格元素和商业电影要素做出妥协,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在于“闷不闷”“文不文艺”,而在于作者想要表现的point,不管是在三观问题(文本层面),还是在对剪辑、叙事的处理(影像层面)都要调整出一个精彩而又饱满的度。(中和)


ps.另外推荐三部近期(?)的作者系日本动画:《企鹅高速公路》《未来的未来》《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pss. 一种yy:
倘若就在“接下来的三年,雨再没停过时”结尾该多么浪漫:当九死一生的爱情焰火终于在烟雨沆砀的悲情世界里修成正果,那么评价结局就再也不是仅限于或好的或坏的那么肤浅了,而是终于冲破了道德阻碍后提炼而成的如同观临神迹般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