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拥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也称“满洲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日本开拓团”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真正占领中国,日本向中国派来的组织,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日本政府制定《向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规定以20年间移民100万 户、500万人为目标。从1937年起,每5年为一期,移民户数是呈递增的,第一期为10万户,第二期为20万户,第三期为30万户,第四期为40万户。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
开拓团的组成及移民计划
1932年9月1日,以日本东北部的11个县为中心,日本政府招募乡下的退伍军人,短期训练后到佳木斯永丰镇移民,这个移民村后来被称作“弥荣村”,也就是开拓团的第一个移民村。开拓团以从事农业者为主,日本各地都有以村落、聚落关系所组成的开拓团。他们在前往满洲之前都要接受农业研修以及军事训练,之后才以“满洲开拓武装移民团”的名义送往中国大陆。为了招募满洲开拓移民,日本方面以“王道乐土”、“五族共和”(五族是指日本人、汉人、朝鲜人、满洲人、蒙古人)的标语大肆宣传,吸引了不少人。[1]
此后的1933年的七虎力,1934年的王荣庙地区的北大沟分为两批次进行移民。1935年日本成立专责满洲地区移民事务的机构“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并加快至“东安省”的城子河及哈达河移民。1936年,拓务省制订“集团移民计划”,从日本全国选出1000户移民至密山县。
1936年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的日本政府将满洲移民计划定为“七大国策”之一。按计划从1937年起,在10年时间内移民100万户,约500万人。此时移民政策有所转变,由青少年代替壮年移民,组成“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1937年12月22日,拓务省、陆军省、关东军、拓殖委员会、满洲拓殖会社等方面的代表在拓务省大臣官邸召开了日满开拓机关代表会议,确定了《青少年开拓民实施要领及理由书》。1938年1月确定了《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募集要纲》。
“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首次报名时,应召者达9950人,到1938年5月末,录取人数达到了14863人。日满开拓机关代表会议确定的《青少年开拓民实施要领及理由书》指出,“实行青年移民是为了充实满洲国防的第二线”,“满洲国一朝有事之际,有关铁路的守备、在满日本人的保护、预防及镇压在后方以政治思想为目的的扰乱、军需品配给的安全等等,为了后方的工作,需要相当的警备力量。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皇军勇往直前,无后顾之忧,只有将多数优秀的日本人移往满洲,别无他策。”“对青少年移民来说,不仅易于大量移出,而且单独移住的时间长,且易于贯彻建国精神以及移住满洲的使命”。[4][5]此后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成为壮年移民组成的开拓团外的另一支开拓团力量。[1]
1939年12月,日本和满洲国双方政府发表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宣称自1940年起,“满洲移民事业”实行新体制,并称“满洲开拓政策是日满两国一体的重要国策,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以培养确立道义的新大陆政策之据点为目的。”[6][7]在日本的指使下,满洲国根据《基本要纲》的要求,在1940年5月、6月、1941年11月先后公布《开拓团法》、《开拓协同组合法》、《开拓农场法》,规定了开拓团和开拓协同组合的性质、组成、管理、土地、财务等方面。
从1942年之后由于日本战局恶化而需要兵力动员,使得要找到成年男性入垦变得困难,所以“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成为拓垦主力。而从军事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先选择接近苏联国境的满洲北部来移民。[8][9][1]
[编辑]开拓团实际运作情况
日本政府为了满蒙开拓移民团的殖民地,而执行了先用“匪情恶化”为理由将当地农民已经开垦的农村与土地指定为“无人地带”,而当地农民则被迫迁居到新设立的“集体部落(日语:集団部落)”,之后再用便宜价格强制收购这些所谓的无人地带来让日本移民入住的政策。大概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强制收购成移民用地。[9]日本成立的收购土地的东亚劝业株式会社,曾以每人5元的迁移费补偿给中国居民。折合2010年代的购买力不足1500元人民币。[1]
1939年1月,关东军制订新政策,开拓移民十年内免纳一切捐税 ,不课契税、地税、营业税、不动产登记税、街村税、房捐、酒税及车、船等所有杂捐。宁安县本地居民曾为此上书当地政府抗议。
而当地农民由于自己的耕地被夺走以及强制迁移的措施而予以抵抗,而日本的关东军则出动镇压。另一方面,为了切断“集体部落”与抗日组织的接触,其建设是设计成将当地农民包围进去的形状。在当地居民之中,将日本开拓移民团视为夺走自己生活基础的存在而仇恨敌视的人并不少,因此与开拓团团员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之事件频繁爆发不绝。而他们对日本人的不满,也使得抗日组织更为壮大,埋下了之后苏联参战时当地居民攻击移民团员的伏笔。
满州国名义上并不是日本本土的延长的“外地”,而是当时日本政府所承认的一个国家,但是这些移居的日本开拓团员是生活在名为开拓移民团的日本人社会之中生活着,他们到了满洲之后也全员保有日本国籍[10]。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认为“我们虽然换了居住的土地但还是日本人(自分たちは住む土地が変わっても日本人)”的想法相当强烈,所以并没有太多与当地原有居民交流或是同化的情况。
[编辑]政治宣传
随着日本开拓团的发展,描绘满蒙开拓的“大陆开拓文学”在日本兴起。其中著名的作者有和田传,他是农民出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文系。1938年以后,和田传写了一系列大陆开拓小说。另外,日本政府又制作了纪录片《年轻的开拓者,满蒙开拓义勇军》、《冬天的移民地》、《锄之光——向着大东亚的建设》。东宫铁男更写了一首名为《大陆的新娘》的歌曲,激励国民参与开拓。[1]
[编辑]开拓团的终结
战争后期,开拓团曾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面对苏联的正规军,始终不是其敌手。不少开拓团成员基于效忠天皇的理由在苏军到来前切腹,甚至全团集体自杀。到1945年停战时,约有11000人战死,而如果包括自杀及伤病而死的开拓团成员,则死亡人数约为80000人。包括青少年义勇军在内的满洲开拓移民总数有27万人、32万人等说法。而在苏联参战下能从满洲国国境地带回来,返回日本的大约只有11万人。[1]
随着日本战败后的混乱,以开拓移民团为中心等从中国大陆归国的“引扬者”在归国后没有栖身之所,战后也无可奈何地过著苦难的生活。日本政府将这些人安置到日本各地的移居用耕地去,但是在无论哪块地都荒芜、不宜耕作的情况下,很多人都生活在恶劣的情况下。而由于战败的日本全国都相当穷困,所以日本政府无法给与令人满意的援助。而专门给这种归国移民迁居用的耕地被称为“引扬者村”。
日本厚生省的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8月有2767人被确认为“战争遗孤”,其中1265人身份得到确认。回国居住的遗孤有2300多人,如计算他们的直系亲属则共有9000多人。虽然日本政府在1994年制订了《中国残留孤儿战争支援法》,对开拓团孤儿进行援助。但即使是回国工作10年以上,每月也只能领取4万至5万日元的养老金。 2002年9月,600余名归国战争遗孤起诉日本政府,要求政府作出反省和赔偿。[1]
[编辑]方正县的遗孤
另见:中日友好园林
部分开拓团成员在撤退途中,到达黑龙江省方正县,人数达1.5万人。后来因伤病死亡人数超5000人,其尸骨被当地居民收集起来,建成后来的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最后,有4500多名日本妇女和儿童滞留方正县。方正县演变为开拓团滞留人数最多的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80%E6%8B%93%E5%9B%A2
1936年5月:日本开拓团侵略中国东北
|
方正县还花70万给日本人立碑呢,哈哈笑死了 =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