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这部电影我其实未看过,当然就没有评论的资格,不过占sir的点评读起来倒还很是醒世省人的,乃摘录于此:
「《忽然文化》占飛——道德批判《桃姐》」(節錄)
《桃姐》不值得一看再看,卻值得一講再講。一套在道德上那麼令人反感(morally offensive)的電影,竟然可以感動那麼多人;這個社會明辨是非的能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說到感動,《桃姐》全片只有一場戲,或者準確一點說,只有一個鏡頭和一句對白真正令我感動。桃姐病重,飾演大少Roger的劉德華對醫生說:「我要返大陸工作,如果發生什麼事情,請你把她直接送到殮房吧!」
這是整套電影最誠實的一刻,它提醒我們,桃姐與Roger畢竟只是主僕關係,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你不用讀過馬克思,只需頭腦清醒一點,自會看到這段關係的剝削本質:一個沒有選擇,終生為奴為婢為僕的女人,淘空了自己,不知幸福為何物,甚至連想像幸福的能力也沒有,只懂得一心一意侍奉她的少爺仔。這不僅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更是赤裸裸的奴役和剝削。心甘情願的voluntary slavery也是slavery,這已經是常識了。
罪疚和遺憾
只有不知犧牲為何物的人,才會叫這做偉大的犧牲。犧牲的意思,是為了更重要和更有價值的東西,不惜放棄手上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幾乎是一無所有的桃姐,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愛情、理想和自己的家庭——根本連犧牲的條件也沒有,更遑論真正作什麼犧牲了。
如果許鞍華和她的編劇的moral sense不是那麼遲鈍,《桃姐》應該是一部關於悔恨、罪疚和遺憾的電影;而不是像現在那樣,講窩心的主僕情。諷刺的是,正因為《桃姐》連最起碼的自我反省能力都欠缺,它才會成為一套good-feeling、heart-warming的溫情片,引起跨階層的廣泛共鳴。影片的宣傳句語是:你身邊有沒有一個桃姐?對不仁不義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完全被一種對有情有義的「老好日子」(good old days)的懷舊所取代,簡直是混淆是非。
完整和深度
當然,《桃姐》是一套要娛樂大眾的電影,不是一篇要批判社會的論文。可是,即使從戲劇的角度而言,加點筆墨寫桃姐的遺憾和Roger的內疚,人物的性格不是會立體得多、故事的戲劇衝突不是會尖銳得多嗎?
整套電影提醒我們,桃姐與Roger畢竟只是主僕關係
|
> 去桃姐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几个小问题,有豆油知否(笨锅)
秦海璐在里边看着好舒服啊(111111)
Roger 和家人关系如何?(chels)
电影不错,演员差评(没头脑和不高兴)
关于开头卖菜的为什么要捉弄桃姐(Josee)
关于中风(高大全)
最赞回应
我觉得这样反倒真实。
roger为什么要内疚?桃姐还有什么遗憾的?
要什么样的圣人才会对佣人自我反省?
解读过了
你都没有看过,就不必讨论了
我倒觉得Roger只是不想看着桃姐离世。的确,毕竟是主仆,只是主仆,再深情即是假意。电影并没有隐藏什么,细节统统可以撕扯出来评判反讽。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77835/discussion/44887453/
这个问题我也提出了,可以来这里讨论
要什么样的圣人才会对佣人自我反省?
我觉得这样反倒真实。
roger为什么要内疚?桃姐还有什么遗憾的?
解读过了
你都没有看过,就不必讨论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