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脱》的演员选得很好,阿德里安的骨架很大,个子很高,人也很瘦,五官深陷,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巨人的感觉,这很好地塑造了“H通过阅读与深度思考提高生命韧性却仍为生命中的难以承受的痛苦深受折磨的”视觉形象。 2.电影中对自杀的探讨,“自杀是永恒的解决暂时性问题的方式”梅丽迪斯被迫自杀,首先虽然她的家境优渥却不为父母理解,总是被责骂,其次,她几乎没有健康的社会关系,在学校也总是被戏弄的对象,再次,她不认可自己,她非常厌恶自己肥胖的外表,最后,她被充斥着希特勒般的“变瘦”“正常”“名校”之类的“邪恶反动”言论洗脑了。只有一个声音也就是H告诉她要做自己,但她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做自己的含义,也没有明白阅读的意义,可能也很根本没读多几本书,于是她在仍然无知的情况下被迫自杀了。我不反对自杀,但人被判自由,只有“抵达了云端”的人才有资格谈选择了自杀,不然只是愚昧无知造成地被迫逃避。同时,梅丽迪斯把H 当成自己的救世主,对他很钦慕并很想去依赖,有过一定经历的人都知道,人的救赎只有自己,“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同饮苦酒,寻觅出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救赎神话不可靠,但这世界为何还流传这样的神话?是谁在传播?又是谁在受害?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没有深入人心? 3.虽然我看了一些影评,但是我对雏妓艾瑞卡这个角色的设计感到奇怪,H帮这个女孩,是出于代偿心理:童年自己无力帮助被施暴的母亲……艾瑞卡因为H帮助自己,主体性意识缺乏的她将救赎的责任冠到他者身上。H 应该是明白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的,可以从他上课鼓励梅丽迪斯做自己,鼓励学生阅读,还有抨击社会用标准范式给人洗脑等等的情节看出。但是他在艾瑞卡这里降智了,他只是把艾瑞卡当成小猫小狗一样的养着,触及内心创伤时就不顾及对方感受地推开。同时,艾瑞卡因他缘起的一些成长,电影中一概不提,虽然她不是主要人物,但这样设计也太过分了,好像艾瑞卡只是一个用来表现H 创伤的工具人。并借由对艾瑞卡这个角色的设计的思考,我发现剧中很多女性角色都缺乏立体度,比如多丽丝我只看到了这个教师的认真负责与无力煎熬,她作为女性对女性在社会的处境的非常清楚,出于对那些没有构建出主体意识的女性的同情,她的确在付出努力,但是剧中涉及的表现就是她无力并且愤怒而已,她应该有更加深思熟虑的表现,而不至于如此平板,至于怎样设计更好,我还想不出,但抛出这样的疑惑。那个对H有好感的女老师更不必顺了,工具人实锤。4.所以,我又对这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性别观念产生了疑惑。这个世界,好像有两类女性,一类是没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他们因为无法自立而依附辗转于男人之间,盲目以此为傲,看不清自己的依附地位。一类是有主体性的女性,她们好像女人中的男人,她们可以是教师、校长、经理任何比较体面的职业吧……对于前者,她们因为同情而愤怒与谩骂,而且似乎后者与前者无法沟通,她们与她们之间似乎好像还隔了一个性别似的。让我感到割裂。 5.上一个疑惑当然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些操蛋的观念有关了,虽然功利主义之类的东西很让人无语,但也没有电影表现得那么仿佛绝望,我不喜欢这种非常强烈的情绪调动的设计,这样调动的设计背后的底层逻辑合理吗?能完全自洽吗?我其实反对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同时,如果使用“情绪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工具。”来解释一些剧情,那么有很多的悲伤的设计不过是为了悲伤而悲伤。比如那一句“我们失败了。失败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让所有人都感到失望,包括我们自己。”电影认为没能阻止人自杀是一种失败,那么让一个孩子认清现实并像正常人一样但倦怠地活着就是成功吗?我认为清醒的人都多多少少比较倦怠了,毕竟现实本身就是荒谬无比的。 6.我喜欢一些闪回的画面设计,还有诗意的台词……
碎片化谈谈:我给3星的原因
> 去超脱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外公不是恋童癖也没有强暴母亲的证据!(C.Y)
有人看懂了关于学校女校长的部分吗(酷鱼er)
我感觉蛮喜欢雏妓这样的女孩子(芙丝鼠)
看完没有一点感觉,6分最多(乔家专属人)
男主对雏妓的感情是?(Sedated)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