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电影结束,跟一起云看的朋友讨论完,习惯性打开豆瓣,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一条回复大意是说男主之前有不太阳光的童年,处境也不是很好,为什么还能想着去帮助别人(原贴翻了好久找不到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今天继续被封在家,想起这条回复,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结合电影主旨,思绪万千,感觉还是写下来会让自己内心平静一些。
首先之所以那条评论能够引起我的情绪,是因为我记得在大学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我申请了助学金,加上我的绩点也能排名靠前,也拿到了励志奖学金。家庭的事情我很少跟同学提及,但是后来在辅导员那里我得知有人去班导那里举报,说我表现🉐️不像是一个贫困生,要求要调查我家里真实情况之类。我也在教室走廊里听到了那句,为什么他家庭困难,还吃穿都看上去不错,一点也没有很悲观的样子??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感受了,只知道我心里是有这个答案的,包括上面那条回复。 这种问题要靠自己去找寻答案的,而核心在于电影里提到的自我意识,也是对我而言尤其重要的东西。
在学生时代,我会清楚地意识到我不是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而存在,我也不依赖于班级或学校。后来我家庭产生的变故,我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这是我的成长中要面对的事情,而这些我都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就是去接受这些悲伤 和痛苦,然后自己去思考将来我要走的路,并且付诸实践。在大学刚毕业一两年里,跟同学聊天听到最多的就是迷茫,以及对公司工作的不满和无力,我脑海里只会浮现两个字,辞职。公司和工作不会绑架你,当你把这些看得太重要,自己的感受放在后边的时候就只剩下痛苦。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践行了下去,毕业后,换了三四个城市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和舒服的工作状态,也有自己的一份副业。
这种自我意识的建立,就跟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相关联,电影里对孩子咆哮的父母,无疑是个反面教材。男主对不称职父母的控诉,之前也有跟朋友讨论过,当我们逐渐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那我们就进步了一点点,但是在整个社会层面,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想起来我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对我各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我怀念他们一生。趴在一个小凳子上写拼音的时候,妈妈会让我自己想爱看的动画片,爱吃的零食,把这些也一并写上。去逛街的时候让我自己选感兴趣的书本。我爸爸因为经常赊账给那些买不起油盐酱醋的人家被妈妈啰嗦几句,想到那个画面还是会很温馨……
电影中关于每个人所面对的压力的场景,让我难受得落泪,想到前段时间的失眠 心慌 胸闷,那种感受太真实了。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你独处还是有家庭,压力会一直存在。不过幸好,我们也一直都在成长,我们还有爱,还有善良。想起读大学一次赶公交的时候,只有五毛硬币,很窘迫站在车上,后面老爷爷看出来给我投了五毛,当时真的感激涕零了。兼职路上骑车等红绿灯,下起了雨,旁边的一个大哥把伞分了我一半,笑着点头向他致意。这些善意我也会继续传递下去。当你能够自我救赎的时候,你产生的影响力也可能会在救赎别人。
电影结尾,学生的自杀没有让男主陷入绝望中去,逆光下的拥抱温暖人心。我们有太多无能为力,但幸好还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刚下楼做核酸,小雨绵绵,整个人舒缓了很多。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