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台湾历史学家的文章供参考,此人立场是独立派。
烈士與豎仔 ---追思抗日烈士吳湯興有感
李筱峰
明天八月二十八日是烈士吳湯興成仁紀念日。吳湯興是誰?
一八九五年,台灣被清國賣給日本,官紳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日。出身苗栗銅鑼的客家子弟吳湯興,就是這場抗日行動中一位身先士卒的烈士。
一介書生吳湯興在台灣民主國成立後,求見丘逢甲表達擬組抗日義軍之意。經丘引薦給總統唐景崧,獲唐授與義民統領的職位,吳湯興隨即在鄉招募義軍,與姜紹祖、徐驤等諸先烈並肩作戰,從新竹戰到彰化,尖筆山之役大挫日軍攻勢;可惜最後在八卦山之役壯烈成仁。吳湯興雖犧牲,卻也讓日軍付出代價,日軍幾位將官如山根少將、緒方中佐,都在戰役中受傷而亡,據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在此役受傷最後不治。
相對於吳湯興的奮戰精神,一些只靠嘴巴和筆桿抗日的頭頭們,反而成為「豎仔」之流了。拿總統唐景崧來說,六月四日日軍還在基隆,唐景崧就化裝平民,買通衛兵,漏夜逃往淡水開溜回中國。距就職僅十日,人稱「十日總統」。
再看看丘逢甲,當唐景崧電催丘逢甲率軍北上赴援時,丘躊躇不前。對照他曾經激昂慷慨的文詞:「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如日酋來收臺灣,臺民惟有開仗。」言行相較,真是諷刺。這位發誓要「誓死守禦」的丘逢甲,始終未曾與日軍開戰過,就帶著軍餉逃走。丘逢甲後來死於廣東,死時有六位同鄉的舉人作弔聯諷刺他。一位美濃出身的舉人林金城,也寫下這樣諷刺對聯:「盜臺軍餉,盜粵軍裝,軍法總能逃,事變兩番成大盜/非清人物,非漢人材,人言終不息,心甘一死莫知非。」
同樣的,鎮守在台南的劉永福,最後也是在日軍還未攻入台南之前就逃了。他抱著心愛的小狗,化裝成老太婆躲在英輪潛回廈門。
一百一十一年前這場「乙未抗日」真是一場好實驗─「立足台灣,心懷中國」的官紳士兵,與「立足台灣,心懷鄉土」的本地義軍,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
部署在北台灣的軍隊都是一些廣東兵,士氣委靡,軍紀渙散,誠如王松詩所言「將官欲詐千緡餉,丐子堪當一日兵」;也如美國記者Davison目睹的場景「華兵互相吵鬧,殺害軍官,勒索搶劫,橫行無忌」。唐景崧潛逃後,城內的廣東兵,到處搶劫,變賣軍械,官兵變成強盜。
反觀三峽以下至中南部的台灣子弟兵,為保鄉衛土而奮身抗戰,犧牲慘烈。日軍從花不到十天,幾乎兵不血刃而進佔台北,到花了將近三個月,才打到彰化,真有天壤之別。劉永福逃跑後,屏東六堆的客家子弟仍在對日軍抵抗,直到火燒莊一役慘烈犧牲為止。
以上的兩組歷史實驗,真夠讓我們明白,如果不是真正扎根本土,光靠那些外來統治者虛文矯飾的宣誓口號,是靠不住的。
過去那個叫我們要「反共抗俄,消滅共匪」的外來統治集團,在失去執政權之後,就跑去對岸「聯共制台」,相較當年「託辭將作戰,脫身滄海滂」的唐景崧等人,就比「豎仔」更等而下之了!
为了政治又在打扮历史
|
最赞回应
你所說的打扮根據何在
醒醒吧
作一下功課
是不是事實都可以查的到
台灣人的痛不是你可以大放厥辭的就抹滅的
這些資料在國民黨來之前就有的
何來“为了政治都在打扮历史“
我並不贊成獨立
但有這樣大放厥辭的笨蛋
還是離你們遠一點好
哈哈,楼主能不能找出全球任何一部不经过打扮的历史剧?真是伪善。
李筱峰,鐵桿台獨,主張台灣主體立場,反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除支持台灣建國外,批判中國入侵西藏和東土耳其斯坦(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但對日本統治亦持一定批判態度,不屬於親日派。
丁丁不改往昔啊
为了政治都在打扮历史
你所說的打扮根據何在
醒醒吧
作一下功課
是不是事實都可以查的到
台灣人的痛不是你可以大放厥辭的就抹滅的
這些資料在國民黨來之前就有的
何來“为了政治都在打扮历史“
我並不贊成獨立
但有這樣大放厥辭的笨蛋
還是離你們遠一點好
ls误会了,我是说中国拍这部电视剧是在打扮历史。
哈哈,楼主能不能找出全球任何一部不经过打扮的历史剧?真是伪善。
李筱峰,鐵桿台獨,主張台灣主體立場,反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除支持台灣建國外,批判中國入侵西藏和東土耳其斯坦(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但對日本統治亦持一定批判態度,不屬於親日派。
楼主引用这篇文章进而表达的立场不言自明。只可惜文章格局太小,更缺少足够的史料支撑,仅仅罗列数人泛泛而谈tw当地的抗日表现,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文章开篇就说清政府“卖台”,一下就把大陆对台的感情基调定下了,其心可诛。台湾本地热血青年对日顽强抵抗值得敬佩,但因某些大陆官兵的临阵退缩,便把台湾人和大陆人完全区别开,并否认抗日时期台湾当地人对中国的认同和归属感,未免过于草率和恶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