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故事:食物,家庭和哲学 短评

热门

25 X 看过 2023-03-11 20:40:33 上海

地狱笑话集之查询二战时期在美波兰犹太人精神状况

11 徐若风 看过 2023-08-05 15:48:14 北京

起初以为是直面镜头倾诉自身经历的纪录片,其后才逐渐意识到是搬演式的剧情片。真假参杂,混乱得无从分辨。而统一的则是幽默而又悲情的叙事基调:离乡的犹太人,该如何安定漂泊的人生、如何接受国族文化与身份的自我认同。活着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16 丁一 看过 2021-05-18 00:28:00

我说为什么移民电影开头总爱拍晃荡的海水上伫立的自由女神像,原来雕像花岗岩基石上刻着这么几行诗—— 把你那疲惫不堪的人、穷困潦倒的人、渴望自由呼吸却被无情抛弃的人,都给我吧。 把你那拥挤在彼岸的可怜人,把那些无家可归、被暴风骤雨打得东倒西歪的人,把他们都给我吧。 我伫立金门,举灯相迎。

11 死亡食社 看过 2023-03-11 22:50:44 上海

“拉屎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不然我们就会雇人去做了”。这次大师展的字幕真的非常、非常不走心

7 番茄杀手 看过 2023-03-11 21:49:45 上海

哈特利式的柏林苍穹下;所谓的犹太笑话便是兜转在语词中无法重现的民族历史 又或者说 笑话的荒谬正源自于处在奠基地位的历史恰恰是匮乏的、无法追溯的、已然被身份认同的妄念所填补和替代了的 而食物则处在这样一个微妙的环节——它既显现着一种犬儒的态度 又提示着一种无法被遗忘的原初活动 影片的最后也正是这样一种“味蕾上的乡愁” 可以祛除遗忘的咒语 成为对于“如何记住”之历史谜题的解答(这个态度可太犹太了

7 欢乐分裂 看过 2023-03-11 21:20:52 上海

一曲去国离乡的哀歌,他们远离祷告,抛却意第绪语,刻意遗忘大屠杀和奥斯维辛,却在夜色中提着手提箱一次次寻找着返乡的路——不会再回华沙了,可是通向华沙的路在哪里,结尾收得好,无人再识归途,来路已断;不记得任何悲剧发生的细节,可是永远记得那烧焦的气味。 于是他们在朝向纽约渐渐推近的镜头中,一遍遍讲述着无人倾听的故事,一次次以“今晚真美”来慰藉穷苦困顿的现实,在街头寻找着从欧洲逃逸出来的同乡碎片,早已无法拼成复国的梦。 故事间隙的幽默段落饱含犹太式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反正没用,说那么多绝望干什么呢”,他们要背着祖辈的记忆和历史的负载在生机勃勃的新世界浮岛上活下去。

6 TWY 看过 2019-01-17 10:52:24

阿克曼的惊喜之作,纽约一群犹太人的故事,从悲伤到写实到欢愉到戏剧式的超现实,影片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预期,并以十足的热情与幽默来进行回应,一条寂静的下城小路立刻热闹了起来。

6 十一伏特 看过 2023-08-05 21:01:55 北京

波兰裔犹太人美国移民,面对镜头讲着各自的感情生活故事。半真半假的伪纪录片,类似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大段讲述的故事都偏悲情,穿插零星的段子小剧场大多是幽默喜剧。 没太看出排列顺序的逻辑结构,唯一能看出只是从夜晚拍到日出。《蒙特利旅馆》《长夜绵绵》和《美国故事》可以构成相似的“长夜三部曲”。

1 海带岛 看过 2023-08-05 16:02:31 北京

最后20分钟终于还是睡着了 但度过了很好的时间 见到了好朋友 散场还偶遇了好久不见的哑古 在外面坐着吹风聊天 觉得很幸福

6 甘草披萨 看过 2023-03-11 21:28:04 上海

#阿克曼回顾展#@艺海,表面是悲伤苦涩有时、风趣睿智犀利有时的访谈对答,实质是犹太民族的苦难史,是一场为不再祈祷的人们的祷告,片名的“出典”是追求犹太女孩的“要点”,也是本片的三大核心,然而无论谈论什么,优秀的同志们会把问题的本质都绕成“哲学”追问:“为什么你没推荐我这鸡汤呢?因为你没有点罗宋汤啊”、“你和他结婚吧不然以后生病了谁照顾你呢?可是他要自杀啊”(嗯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最最经典的问答,全场笑喷、邻座拍腿的是“拉屎是体力劳动还是智力劳动?当然是智力劳动,如果是体力劳动的话就雇人来干了啊!” 逃离奥斯维辛,逃离饥荒的村庄,来到他乡——回想片头的曼哈顿夜景,阿克曼拍得宛如地外星球的蜂巢,夜色真美,可生活依然艰难,意第绪语的歌谣都没有几人会唱了,远方的路究竟怎么走呢,没有人说的清

6 MING 看过 2023-08-05 17:59:17 北京

2023.08.05 中国电影资料馆 | Stanton Street不就是华沙么?不就是the old country I left behind么?没有路,没有人知道路,没有路能回去啊!!😭 犹太民族所经历的巨大的伤痛是跨越时间、空间,甚至是文化的,几代之后尽管记忆模糊了,细节没有了,还是会遇到死去的亲人在街上看着你,进去奥斯维辛就走不出来的孩子。

2 vivi 看过 2019-03-14 11:23:47

有些桥段算是挺有趣

4 船续前行 看过 2023-03-11 21:12:37 上海

纽约夜景引入犹太寓言,多段不只是脱口秀的故事,喜剧的内核仍然是移民民族的悲剧。#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剧院

1 April 看过 2023-08-05 15:21:20 北京

230805意料之外喜欢的风格。找回看youth时候的小快乐。文化宗教梗容我再去查资料领悟一下。但还有不少长青的诙谐。女儿的觉得爸爸一定会冷梗;父亲的你必须结婚不让谁照顾你那个年轻人就挺好,女儿说可是他要自杀啦,爸爸说,自杀不自杀无所谓只要你喜欢就好。

3 雕刻时光 看过 2023-08-05 15:19:09 北京

中国电影资料馆阿克曼回顾展。幽默的展现受大屠杀影响移民美国的犹太人生活现状,夜色中的街头似乎人均失常,在一个个没来由的发问中让人思考起那段历史。

1 Sabrina 看过 2022-10-19 09:53:09 北京

2022.9.25

2 李小白撕裂了 看过 2023-08-05 15:59:40 北京

幽默, 有文学性更像话剧,另外,聊这三个话题是只对犹太女孩管用吗?

0 看过 2025-03-07 07:28:05 英国

#BFI 长评-游荡在现实与记忆间的游魂。以零散片段的形式和充满仪式感的环境构成了一种既现实又超现实的氛围。涉及到资本主义异化,战后移民自我认同,民族记忆消失等话题。大量的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二战后犹太美国移民的群体画像,角色们明显带有着幽灵化的特质,他们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徘徊,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游走,时间是凝固的,这些角色仿佛是某种介于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存在,他们既属于现实世界又似乎马上或已经被历史遗忘,他们是历史本身的碎片,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像是民族记忆的残影,一切无关于抓住更像是关于指间落下的沙粒。视觉构建出了一副副角色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画面从空间上做到了异化。结尾问路的老者打着一把透明的伞问路,街道存在但没有路可以到达似乎象征着那存在却无法到达的归属地,左右似乎提供了选项但从未为提供真正的方向。

0 祝老六 看过 2023-08-06 01:27:07 北京

段子实在是太尬了,脚趾扣地的程度

0 寒枝雀静 看过 2024-09-29 11:43:08 法国

B / 当“演员”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时,当下和历史之间的错位感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将我们引向鬼魅的世界;与此同时,故事本身的戏剧性也将历史的重负轻盈地与当下接合。另一层错位则处于记忆讲述者的“真实”语调与舞台搬演的幽默语调之间,它既标明又瓦解了某种固定的“犹太性”。最终城市内的迷失与游荡,又何尝不是一种流散身份的狂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