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小丑》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不出意外地收获影帝桂冠。他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塑造了新一代更加立体、全面的小丑形象,影片中他将小丑难以自抑的狂笑演绎得恰如其分,生动展现角色背后的痛苦、绝望,惹人痛心与同情。
在小丑热映时,曾有一部几年前上映时未掀波澜的国产电影被翻红,就是有着「中国小丑」之称的《Hello!树先生》。前段时间,朋友分享给我一个b站up主「木鱼水心」的视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树先生这部电影,刷新了我的认知。所以就蹭一波奥斯卡与小丑的热度,分享一点我对树先生的感受以及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有一种影片,上映没有被广泛关注,院线票房惨淡;然而它们后劲十足,凭着在DVD及网络上的优异表现,最终争得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好莱坞,有一部【肖申克的救赎】;而在华语影坛,当是这部【Hello!树先生】。
11年,看完Hello!树先生后,我在豆瓣上发布了我的第一条影评,将之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提并论。两者的观影体验相似,从压抑窒息到喷薄释放,带给观众情绪上的大开大合。
但与肖申克的酣畅感不同,树先生让人在情绪宣泄后仍会有如鲠在喉之感。如果说肖申克在暴雨中重获自由的片段是对命运的呐喊,那么树先生在雪地上开启新生的画面则更像是灵魂在呢喃。
观众不能在熬过屈辱后来场肆无忌惮的狂欢,还需要在曙光升起时继续小心翼翼,保持着一分清醒,避免搔痒时无意触碰了心中刚刚结痂的伤口,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所谓的Happyending只是一场臆想,可怜的树终究是疯了。
在至黑时刻用力睁大双眼,曙光,只是视觉疲劳产生的光斑。
荧幕前的我们默然失语,我们太能理解树的卑微、不甘、绝望,他无处安放的双手像极了我们历经苛责时无所适从的样子,而无处躲藏的眼神又让我们想起曾经碰壁时是多么无计可施。面对不公,除了逃避,别无选择。
于是在生活里,我们选择忍气吞声,因为现实的牵绊,因为理性的召唤。而在影片中,树选择逃避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虽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必然,但真让人心痛。我曾想,如果树知道有一群人陪着他一起卑微地活着,是不是就会做出另一种选择?
好在树的精神世界里小梅回来了,给我们堆积的情绪开了一道出口,逐渐汹涌而出,她纯洁的眼眸闪动着希望的光芒,才有些释怀。我记得在彼时方兴未艾的人人小站上,我又对谭卓的演技大加赞赏了一番,其实也许不是她演技有多好,只是在树先生的冷酷世界里,她眼光中流露的温暖显得与众不同。
12年,泰囧上映,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随后几年电影市场诞生了百亿影帝六巨头,把从张陈冯姜手里生抢过来的蛋糕做的又大又漂亮,这其中就有树的扮演者王宝强。他们深谙拍喜剧有钱赚的真谛,跻身贺岁档,给年味渐失的春节增添新的合家欢,也让中国电影赚得盆满钵丰。
几年来,票房节节攀升,市场欣欣向荣,资本纷纷涌入,观众满满热情。中国电影就像那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只是你并不知道谁是温水,谁是青蛙。
中国电影的拥趸越来越多,朋友聚会时免不了聊聊最近哪部电影好看,朋友圈里分享的金句台词像弹幕一样铺满,首映日零点场的人头攒动,二刷三刷的情不自禁,人们对电影的仪式感汇集成电影从业者的成就感。他们说,这可能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电影从一个人的狂欢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可是,在散场后呢,荷尔蒙退却时是否感觉孤单,是否需要一针兴奋剂舒缓突如其来的疲惫感。但在中国电影里兴奋剂属于违禁品,多如牛毛的电影中真正震撼心灵的没有几部。
我想到树先生。然而在这个蒸蒸日上的新时代里,它不仅没有如我所料经时间擦拭焕发光泽,反而仿佛被蒸腾的电影市场氤氲的水汽淹没,看起来锈蚀斑驳。
比这还要糟糕的是,中国电影的水开了,青蛙熟了。
就像冯小刚当年尝到广告收入的甜头后便开始了无止境地植入,金钱的盲目驱使,资本的无序搅动让中国电影开始混沌。青春片踏破门槛,综艺电影顺势而上,流量明星粉墨登场,哪里有热度,资本就要在哪里火上浇油,就连主旋律电影也不能幸免。
这些年,有太多电影前期宣传时谈情怀谈初心谈梦想,但当影片上映后才发现他们最好还是谈钱不伤感情。不可否认,在初心的指引下,资本的力量的确助推中国电影一再突破上限,但更多时候它们都是在不断试探中国电影的底线。
不只是初心的丧失,看似繁荣的市场底下隐藏着浮躁的暗礁,在快钱的诱惑下,电影从业者的耐心所剩无几,所谓大制作、大场面不过是用电影技术的进步为电影艺术的敷衍掩人耳目罢了。我想他们一定明白,这也可能是中国电影最坏的时代。
曾经在树先生中贡献巅峰演技的王宝强,也一度迷失,变成了中国最令人失望的导演。更令我失落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树先生依旧没有排面,仿佛不曾存在一样被人遗忘。
其实,因为这部电影观感太过压抑,我可能都没有完整地看过第二遍,但在心里树的形象却始终那么清晰。我并没有太多人去交流这部影片,失落感无处安放,只有在一个群里的一个角落与一个朋友偶尔感叹,聊以自慰。后来,朋友推荐给我一个解读视频,就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看了影评人完整的解析和充分的证明,我真正的释放了,心里的伤口彻底愈合。
树并没有疯,只是做了个梦,这个答案让人安慰。梦总好过疯,只要清醒就还有希望。
看着一片片弹幕划过,有那么多人也在惦记着树,又想起小丑上映时树先生在网上翻红,我心中的失落感像被一双温暖的手接住了。我想,还是有很多中国电影人保持着清醒。近两年,国漫、国幻的新兴崛起,和以唐探、战狼为代表的系列电影对中国电影IP的潜心经营,都展现了新一代电影人对电影制作清醒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
当创作者不为迎合受众口味进行创作,当受众不被大众潮流影响改变自己的喜恶判断,这不就是艺术的理性吗?中国电影需要回归理性。
中国电影就像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乌云密布时,我们除了能感受到速度与激情,别的什么都看不清。当理性的光芒冲破阴霾,或许因为飞速前进我们暂时还看不清列车的模样,但至少我们能知道它将开向何方。
这个春节档受疫情影响,影院停业影片撤档。徐峥的囧妈更是一波三折,最后选择在网络平台免费播放,可这一系列操作似乎并未给徐峥带来好的评价,他不仅因为破坏行业规则被一众同仁讨伐,而且因为影片质量不高即便能免费看观众也并不买账,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猜想徐峥在这个春节里应该会时常想起两年前叫好又叫座的药神上映时那段站在山顶的日子吧。
今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韩国电影《寄生虫》,这是亚洲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我知道虽然我们应当坚持文化自信,虽然奥斯卡评委们似乎也存在戴着有色眼镜打分的情况,但还是要看到我们距离高水准电影工业仍然存在的差距,那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对徐峥还是对其他电影人来说,疫情给中国电影暂时降了温,但也不失为一个契机。利用好这段冷静期,思考一下未来创作的方向,我想一定会比盯着票房算自己能有多少分成的收益要大得多。
还记得药神上映时,我第一眼并没有认出谭卓,只是觉得有些面熟,查了查演员表才确认是她。与拍树先生时相比,她明显苍老了,眼中失去了青春神采。不过,我会永远记得树先生的冷酷世界里小梅眼眸中闪动的那道充满力量的光芒。
树在梦境中清醒,我在失落中找到共鸣,中国电影在浮躁中回归理性,我不会盲目乐观地说新的曙光即将来临,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保持清醒一切就都有希望。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