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90年代,安徽无为小姑娘们初闯北京尝试保姆和其他行业的纪录片。。。备注:一张天安门广场的拍立得照片竟然收7元!那位小姑娘蛮好让跟拍的央视记者帮忙拍几张咯。
对谢素平印象很深,她现在怎样了
镜头代替历史说话
比起后来李红的《回到凤凰桥》,这部的专题片感好浓,可能也跟他本身中央台记者身份有关吧。都是用旁白补充说明,有直接的动容之处,但这里的采访是记者每隔一段时间去做新闻式的提问,距离很远,“凤凰桥”李红是真的混进去跟他们姐妹私语那样交谈。观感差异好明显。
90年代的打工妹实录。
没找到93原版 看的是03年回访的 命运这种事 也就是选对了人 经历够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显然93年的主人公是娃娃头张菊芳 然而十年后谢素平这个人物更有张力和表现力 这也是纪录片有意思的地方
镜头里那时候的人,北京的,外地的,看上去都质朴诚恳得多。
想看一部远在北京的家的二十年后,那些离家千里的小保姆是否能改变命运,那些留守在家的婴孩又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五个女孩中,只有谢素平是河南人,也是最后唯一留在北京的,可惜在2003年采访后失去联系。吃苦、勤勉、上进、踏实的一个女孩,曾经还有一次不错的机会,如果能够好好把握去到香港,以后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面对丈夫的自私、窝里横和对婚姻的背叛,她从没想过向命运低头。有时,镜头落在她脸上,说不出是恬静还是一种气度在那里。其他的女孩有些泯然众人,也有传奇,比如因为嫁人在上海徐汇有车有房的刘红春,不再习惯老家的生活,仍不满足当下的日子。
感谢影像,2024年的我可以看到1992年的安徽无为和北京。在纪录片里听到最多的是“辞退”“走了”“离开”“联系不到”“换工作”这些词拼接起来的才是外地人去北京务工的真实生活,“家”这个称呼终究是摄制团队的一厢情愿。
离纯朴越来越远,需要回头看一看。很有价值的纪录片
一面是农村女人死命挣扎生活的牢笼,一面是孤独漂泊的人生。就是浮萍啊,没根儿。其实看到了自己的并不幸福的童年。
课上看了一部分 觉得是很宝贵的影音资料
那个时候的“北漂”。
生动的社会切片。
对我来说是一个了解妈妈的纪录片。92年,她已经结婚有3年了,婚前初中毕业的她去上海尝试当过保姆,可能是很不愉快的经历,从来没听她提起过。可能是那段经历,她往后虽然生活在城市里,却不自认是城里人。对了有个女生说全家要去做板鸭,我家和几乎所有亲戚都在全国各地做板鸭
那个时代的片子,总归不可避免地有点粗糙。
尽管是一个官方拍摄的调查奇观式的纪录片,底子也是俗套的乐观现代化话语,但依旧呈现出了许多保姆面对的问题以及某些动人的地方。谢素萍最后感到难受和不愿再做保姆,耿耿于怀的并不是去福建丢了保姆的工作,而是那个孩子在外婆家熟悉的人只有她而已,这比与自己的孩子分离更让她难受。动人的背后,也暴露出保姆是一种投入身心,却常常遭遇轻视的情感劳动的本质,这还是一群显然待遇较好的保姆群体了。意外的还有穿插了孙立平老师等社会学者的发言。
特别感动。
经济像一艘巨轮,人们在舱低摇桨,却对航向一无所知。希望始终在掌舵者手里,他们在驾驶舱里实现着一个有一个目标,他们鼓励人民慰藉人民给人民颁奖为人民提供娱乐服务
> 去 远在北京的家 的页面
导演: 陈晓卿
主演: 陈晓卿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61分钟
上映: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