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5116
攝影對於很多人來說,意義很不同:大數人可能覺得是純粹紀錄,但有些人卻會付出青春及熱情去捕光捉影,曾拍攝《花樣年華》、《戲夢人生》、《海上花》等片贏得金馬獎及康城影展等國內外眾多攝影獎的李屏賓便是其中一個。這樣一位資歷豐富、專業有成的電影攝影師,個性上卻異常謙虛低調,直到2006年,電影導演姜秀瓊向他提議,希望能拍攝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這位大鬍子攝影師才首次願意站到鏡頭前面,誠懇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這個紀錄片拍攝計畫,不久有了香港攝影師關本良加入,兩人開始踏上追尋李屏賓的旅途,拍成紀錄電影《乘著光影旅行》。
無私分享 同業尊敬
說到為何一開始答應拍這片,關本良說原因非常簡單︰「其實做了電影攝影已經一段日子,可能都想在這個時候給自己一個功課,想再發掘攝影於自己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意思,所以當導演姜秀瓊找我說要替李屏賓出一本書時,我就提議為何不拍套紀錄片,而姜導覺得拍片更有意思,便答應開拍。結果當這片拍好後,書也一同出版了,所有東西又回到原先的計劃裡,非常奇妙。」但當開始了這個光影旅程後,他從李屏賓身上獲得前所未有的領悟。「他與其他攝影師很不一樣,他特別著重人的情感,不是純粹技術先決,他對光影的執著,讓我印象很深。而且他是個很願意分享自己經驗的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令我覺得拍這個紀錄片真的很值得。」
紀錄片亦需要結構
有人認為紀錄片才是寫實,劇情片的一切都是營造及不真實,關本良笑言什麼片種他都愛拍,因為無論哪個片種最終想表達的,都是一種情感。「當然紀錄片是較寫實,但總不會一直『Roll機』便能拍到有情感的東西。到頭來,你會發現紀錄片也是要有結構,有起承轉合,想表達什麼等等,這與劇情片都是異曲同工。」
用「心」拍攝 突破常規
拍罷一個大攝影師,問到關本良怎樣才算是個好的攝影師,他便有感而發。「其實未必是攝影師吧,有時看到一些好的影像作品,你便會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所謂的『攝影眼』,他能看到別的攝影人看不到的東西。好像賓哥,他拍攝時很少預設,到當下便讓所有事情互動與碰撞,便得到最自然最想得到的效果。他不要預設,一旦預設,便走不出那個框框。我自己也有些經驗,當技術熟練後,你已經很清楚怎樣的角度拍會漂亮,但這種過於『準確』的相片,於我而言很沒有感覺。現在常常是不經意的去拍照,那些隨心按快門的照片反而會教育到我,應該怎去拍照。其實有時候,拍東西未必是用眼,而是要用心。」
兩地攝影文化 風格迥異
現在關本良穿梭台灣及香港兩地拍攝,他坦言兩地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兩地攝影素質有差異。「香港的電子產品最新最快,令愛攝影的人都較著重器材,而且好像人人都有相機,但在台灣,你便不會看到每人一台單反的『壯觀』情況。其實攝影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若生活節奏太快,欣賞事物的時間都沒有,拍出有感覺的照片機會自然也少了。
興趣延伸 掌握攝影節奏
說到怎樣從日常生活尋找拍攝靈感,關本良大方分享,「以前讀書時代都是去圖書館影印外國的攝影雜誌,現在除了影像外,都會從其他方面取靈感。而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在自己喜愛及有興趣的東西之中延伸到攝影層面,你會驚訝那樣的改變。好像那時的跟隨王家衛導演拍《春光乍洩》,他對我說,因為他聽過一些音樂,覺得很有感覺,所以想拍一套電影,而那段音樂便是《春》的故事。你要注意的是,其實攝影也有它自己的節奏,試想像,若音樂沒有強弱拍的對比,就會變得很沒趣及沒重點,變得枯燥乏味,照片也是一樣。就好像音樂的重拍,照片中的光影及明暗就是你要注意分配的節奏。」
關本良希望,觀眾能通過觀看這套紀錄片,能讓更多人明白幕後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努力,亦希望愛攝影的你能更懂得欣賞身邊的事物,留下更多令人感動的光影印記。
電影攝影師談攝影︰《乘著光影旅行》訪問及觀影後感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李屏宾母亲的口音是哪里的呢(RM705)
什么叫“黑白彩色电影”啊?(千秋原)
推荐一个网站可以在线看或下载(电影蓝皮书)
片中有提到去中国,并非大陆(别杠)(Vvit.)
强烈要求豆瓣电影简介写上摄影师的名字(JESUS)
B站搜到了没有字幕啊我去(线条)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