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电影全是差评?为黑而黑?围垦有多苦、有多难,萧山人都知道,几十年战天斗地最终拥有了现在的萧山,他们不值得歌颂吗?那是几代人的痛苦记忆,连70后的童年里父母也都在挑土围垦。 剧情也没问题呀,层层推进的艰难,尤其最后一次用雷龙山的石头做坝,气氛渲染很好,很感人,心一直提着直到台风的到来~虽然又一次失败了,但终于长舒一口气。 围垦人物群像塑造也不错,记住了金潮阳、阿福伯、小妹、元宝,还有米花和馒头。江平远与其说是男主不如说是围垦人民的精神意象,自己绝望过,又用专业知识给人们以希望,他的到来充满神秘感,最后他留了下来,跟围垦人一起与钱塘江战斗,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请了解那段历史,不要为黑而黑!
> 去潮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没看过电影,说两句题外话(没羞没臊)
从《潮》中,窥见被岁月尘封的围垦记忆(朱颜改)
小妹竟然是《漫长的季节》里的殷红?(马小园)
虽然全篇都是黑白的,讲的是1956年的故事,但给我...(马小园)
感觉不像电影,倒像是话剧(马小园)
最赞回应
不是为黑而黑,导演在“讲故事”上面的确没有为无背景知识的观众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而这样的观众才是票仓;也就是说,本片市场调查做得稀烂。或许在我们看来,“半个萧山都是填出来的”几乎是个常识,但在更多观众那里,“萧山是哪?”“填什么海?”都是大大的问号。你试着代入这种知识背景去看,就会觉得本片不仅索然无味甚至还强行煽情(更不必提煽情手法还非常欠费)。还是我用过的那个比喻,你不能强求一群从没听说过“抗战”的观众去共情《捌佰》的剧情,人家要问出“上海是哪?”“抗什么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是为黑而黑,导演在“讲故事”上面的确没有为无背景知识的观众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而这样的观众才是票仓;也就是说,本片市场调查做得稀烂。或许在我们看来,“半个萧山都是填出来的”几乎是个常识,但在更多观众那里,“萧山是哪?”“填什么海?”都是大大的问号。你试着代入这种知识背景去看,就会觉得本片不仅索然无味甚至还强行煽情(更不必提煽情手法还非常欠费)。还是我用过的那个比喻,你不能强求一群从没听说过“抗战”的观众去共情《捌佰》的剧情,人家要问出“上海是哪?”“抗什么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采访过围垦的那些老人,真的很了不起。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