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之心 Akiplėša (2024)
导演: 索莱·布琉维特
编剧: 索莱·布琉维特
主演: Vesta Matulyte / 伊娃·鲁佩凯特 / 埃格尔·加布雷奈特 / 吉尔德里斯·萨维茨卡斯 / Vilma Raubaite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立陶宛
语言: 立陶宛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08-15(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99分钟
又名: Toxic / 少女迷上瘾(台) / 半熟少女荼毒室(港)
IMDb: tt30327762
编剧: 索莱·布琉维特
主演: Vesta Matulyte / 伊娃·鲁佩凯特 / 埃格尔·加布雷奈特 / 吉尔德里斯·萨维茨卡斯 / Vilma Raubaite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立陶宛
语言: 立陶宛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08-15(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99分钟
又名: Toxic / 少女迷上瘾(台) / 半熟少女荼毒室(港)
IMDb: tt30327762
无耻之心的影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凶猛首作:残酷青春,现实一种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丨 Guy Lodge 一般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坏女孩在《无耻之心》(Toxic)这个残酷的青春期游乐场里熬不过一个上午。在这里,经济剥削和残酷的身体形象标准统治着欺凌者和他们的「猎物」。 这部Saulė Bliuvaitė的导演首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以立陶宛的一个工业小镇为背... (展开)
后社会主义混沌少女时
以冷冽的后现代叙事解剖前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型阵痛。影片将镜头对准一座工业废墟般的小镇,破败的工厂与光鲜的模特学校并置,构成后社会主义美学的矛盾隐喻——昔日的集体主义信仰崩塌后,资本逻辑将身体异化为商品,少女们以节食、吞食绦虫的极端方式驯服肉身,成为全球化链条...
(展开)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處女作 (飛了)
- 片单|2025 HKIFF btr selection (btr)
- 片单|GH61 (天马星)
- 待看计划 (Jeannels)
-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akv98)
订阅无耻之心的评论:
feed: rss 2.0
无耻之心的短评 · · · · · · ( 全部 84 条 )
14 有用 顗礼 看过 2024-10-17 12:25:07 加拿大
推荐给不喜欢《某种物质》的人,看一下共通性的概念如何脱离“架空语境”拥有现实肌理;独立作者电影的创作模式不会受困于强节奏的类型框架,或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剥削,基底就是生命经验,甚至稍显欠缺的完成度和“无疾而终”的收尾都是某种现实性的延伸,毕竟生活哪有那么完备的结构。不是在批判法尔雅,只是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才是对新锐女性导演的创作方向更全面辩证的观测
1 有用 Q影誌 看过 2024-08-19 22:36:01 德国
#Locarno国际竞赛 金豹奖 空洞无聊乏味到让人脚趾抠地
0 有用 西楼尘 看过 2025-04-14 02:22:07 中国香港
寄生虫卵植入身体只为了瘦 为了抢夺一件牛仔裤不打不相识 给十块钱叫女儿离家腾地方,外面要下雨了也不管,观感不错的金豹。之前看了半小时的片山慎三赶紧逃了。
7 有用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24-08-25 12:42:20 北京
4.5 虽然还不成系统,但这比野性钻石强太多了吧,至少摄影机不会既想成为其中一员又无法摆脱自己judge的姿态。创作者与每个人保持微妙的距离,也对每个人有着平等的怜悯之心,一方面不同于立陶宛脱苏主旋律,关注了一个无人知晓、颓败畸零的工业小镇,一方面也批判第一世界审美异化对东欧的剥削,与拉杜·裘德去年世界末日异曲同工。
1 有用 稀有电影 看过 2025-03-18 18:54:01 北京
影片以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笔触,捕捉粗粝日常中迸发的魔幻时刻。这部黑色幽默包裹下的成长寓言,以充满同理心的视角,跟随初来乍到的笨拙女孩玛丽亚,见证她因星探的“青睐”而卷入命运漩涡。 在这座经济凋敝的困顿之地,年轻女性的身体被异化为诅咒或商品,功利化的人际关系成为生存法则。玛丽亚面临着残酷抉择:即将到来的选角比赛,究竟是逃离破碎家庭与迷茫前途的救命稻草,还是另一场虚幻泡影?她以近乎倔强的隐忍投入训练,... 影片以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笔触,捕捉粗粝日常中迸发的魔幻时刻。这部黑色幽默包裹下的成长寓言,以充满同理心的视角,跟随初来乍到的笨拙女孩玛丽亚,见证她因星探的“青睐”而卷入命运漩涡。 在这座经济凋敝的困顿之地,年轻女性的身体被异化为诅咒或商品,功利化的人际关系成为生存法则。玛丽亚面临着残酷抉择:即将到来的选角比赛,究竟是逃离破碎家庭与迷茫前途的救命稻草,还是另一场虚幻泡影?她以近乎倔强的隐忍投入训练,而镜头始终保持着冷峻的批判距离。这不仅是对病态审美标准的尖锐抨击,更撕开了一道审视欧盟的裂痕——在这个标榜平等的共同体中,有些人似乎从未被赋予平等的出生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