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皮肤 短评

热门

19 世相 看过 2024-06-14 22:21:30 上海

比80分做得还要好5分的那种。父亲的朋友说他不对政治表态,然而政治贯穿建筑的一生,现代的退废和末日下回归自然是一样的,涂鸦和贫穷像爬上皮肤的苔藓,借混凝土接近阳光,又等待老化带来的自然死亡,只是万万没想到会发生在这次记录里。作者说不知道父亲看到现在的玻璃皮肤会作何感想,看的时候想我觉得给他们装个水电煤和消防好吧!在图纸里那种愿景也实现了。作者是精英阶层,有那个阶层的疏离和自怜,怀念旧时时光,又隐约知道这不光鲜。她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占领行动。但她也不算没有表态,观望、同情夹杂着怀旧汇成了这部电影。喜欢人无意识释放的创造力,冥冥之中和去年看的城市纹理也相互映照,“我梦到我4月30号会死” “凄惨,肮脏,混乱”“好大一片空白”。

17 hellst 看过 2024-06-14 22:11:22 上海

手法平庸,剪辑混乱,内容到最后也只是顾影自怜,社会议题不过被当作个人怀旧的背景板。观看过程中每次以为导演终于要关心社会了,就会很快又回到追忆亲爹。。。真的很崩溃

11 看过 2024-06-15 12:01:22 上海

导演说不管用什么办法我都要进入那栋建筑,但她宁可去法国拜访父亲的老友却不愿意在火灾发生前,对建筑物里的具体的人产生对话,通过他们的帮助进入这栋“皮肤”,直到火灾发生,皮肤消失,露出更为可怖的残骸,才用镜头残忍地直视,令人怀疑作者的真诚,这是否是傲慢?

4 DirectorLD🎬 看过 2024-06-15 10:57:15 上海

姐,不会拍纪录片别拍了。不是你播你爸照片ppt然后找一堆人夸他多牛逼的意义是什么?你想拍社会议题想拍历史伤痛你直接直接电影进去玻璃房子拍群像都能自带结构。找几个人在那直直地说过去多黑暗多腐败却完全看不到任何鲜活的影像。通篇对父亲的缅怀和自我感动以及粗浅的政治表达。

2 Belle 看过 2024-06-16 01:06:49 上海

非常惊喜!已经迫不及待的等跑完影节们上流媒体或出DVD了!太适合教学用了,能引出各种对标的议题讨论。看得是南美巴西圣保罗,但充分能对照出公私合营、文革、拆迁、低端人口清退等等共通性的问题。导演的视角很完整,父女/亲友、师生/同事、研究对象/研究者、占领者领袖/占领者、涂鸦艺术家/建筑师、政府官员/无家可归者等等。对占屋运动、民主的样态、南美刻板印象里的不安全等等,都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角度。另,图纸画的真是太漂亮了!!!&如果导演当时能打打关系塞个摄像机给内部住户拍一阵,就更好了——在大火中化为灰烬真的是没想到的意外。唉。待做功课。

6 btr 看过 2024-06-15 01:00:07 上海

#SIFF 电影从女儿回忆、追寻建筑师父亲Roger Zmekhol的私人视角和早年家庭生活为始,通过父亲最著名的设计 “玻璃皮肤”(展现了现代主义的「透明」概念),分岔引出极为丰富的多重议题:建筑被使用的历史和当时社会政治的背景、无家可归人士占领废弃建筑的运动、涂鸦艺术家的介入、惨烈的火灾,以及理想主义的建筑师朋友在展览上的蓝图「安魂曲」。(那个玻璃大楼梯给人的感觉是:这栋楼其实最适合做圣保罗苹果旗舰店)

3 某S 看过 2024-06-23 20:13:22 上海

后半段的急转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觉得前半段的平缓甚至沉闷是不是故意。但应该不是故意,也许作者自己一开始也没想到会来到这样的结局。纪录片残忍而无可替代的魅力啊…

5 茕灼 看过 2024-06-15 09:57:32 上海

在最后半小时,才感到正片开始了……前面一小时,我实在是对老男人的一生没有兴趣……一个找爹的故事

2 吴邪 看过 2024-06-14 22:54:40 上海

@2024siff. 导演本想通过进入父亲生前的建筑作品寻找已逝的父亲,采访拍摄和影像素材夹杂着导演的自白和对父亲的诉说。 玻璃皮肤是圣保罗的镜子,建筑师本想构建一个开放明亮的空间,那是当年无所保留的透明和自信。后来这栋大楼因为历史的变迁先后成为办公大楼,警察局,未实现的艺术空间,涂鸦画布,被占领的居住空间,废墟… 被突发的火灾惊到了,占领者随着大楼倒塌成了遗弃者,也是不死鸟般的幸存者。 导演没能找到父亲,但找到了巴西,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记忆中保存的,遗失的还是愿景里的… 最后以一首安魂曲抵达了无所不在的父亲。 那被图书馆管理员钟情,救了占领者性命的不锈钢楼梯好像DNA

1 Mr. Lei 看过 2024-06-15 19:47:42 上海

#SIFF2024# 導演從私密的家庭記憶切入,本想借此次返回巴西的旅程找尋與父親和解的可能性,但意外延展出豐富的、複雜的社會議題,帶來關於國家、歷史的深刻思考,更觸及到身處同一個國家卻從未了解過的底層的心聲。紀錄片的魅力就在於此,往往不會沿著導演想象的軸線發展,那些意料之外的收穫才是最寶貴的,最值得珍惜的。

7 Jtai 看过 2024-06-15 11:43:38 上海

#26th SIFF 4#总感觉隐约流露出作为艺术家的高高在上和故作姿态,可能是我的敏感和错觉,但或许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呢,“建筑师的女儿”真的没有必要剪进去这么多,追忆的真的是父亲不是玻璃皮肤表象下的虚荣心吗?

2 大正Demo 看过 2024-06-18 03:39:56 上海

惺惺作态

2 藤藤崎 看过 2024-06-15 23:31:11 上海

SIFF26第二场·朵云轩,过完两夜一天看了四场都仍旧觉得是到目前为止最满意、最不虚此行的一场,留一星我暂时想象不到的进步空间。

3 akasa|呆 看过 2024-06-14 23:07:58 上海

各种矛盾 冲突 对立 但在最终又达成了和解 重新开始 就像大火熄灭后的余烬 问题没有被解决 它只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后重启 叙事手法不错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交织 看似是对亡父的追忆 实则聚焦了社会和政治议题 引人深思 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玻璃也不全是透明的

3 FernHill 看过 2024-06-23 20:24:52 上海

无意冒犯,但怀念爹的抒情调调比起直接碰触社会议题的部分也太emm......圣保罗乃至整个巴西的住房占领运动、捍卫民主权利的抗争者、移民/难民/流浪者,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些活动和人的记录。

1 陆小鸟 看过 2024-06-16 02:14:48 上海

以一个女儿的视角,温柔且含情脉脉的讲述了一栋大楼如何承载着历史又如何被赋予了爱与自由。 从玻璃公司总部到被政府刁难导致警察占领,到独裁政府消失后的空窗,再到差点成为文化中心却因金融危机搁浅,再到涂鸦666和占领运动,最终成为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因为住房是巴西宪法赋予的权利。好遗憾导演直到化成灰机也没办法进到里面。#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6部@朵云轩6.15

0 451½°F™ 看过 2024-06-16 02:35:20 上海

2024Siff。按照某种观点,社会治理也是一种究极的「设计」,而无论是哪种设计师,最终他们的理想都会被现实打得一败涂地。因此影片中的「玻璃大楼」被毁灭也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性。事实上,一切人类物质遗产都不重要,反而是情感的传递与延续才是我们对未来保有「期待」最大的幻觉。

1 法外之徒 看过 2024-06-15 19:43:06 上海

现代建筑transparency的语义附着于玻璃皮肤并几经转移 它的设计初衷是保障监管机构运作的合法、透明性 却一度沦为极权主义的全景敞视监狱 它是底层生活的不安定因素 却又播下新生的种子 早早埋下的安全隐患线索在大火浓烟中引爆 城市的立面一炬化为城市的疮疤 或者更准确地说 火焰是升级版的社会运动涂鸦 揭露了这片土地的本真面目 让遭受结构性暴力的底层人民的叙事暴露于日光之下 继而延续父亲以人为本的方法 真正深入了这座被禁止进入的建筑

1 一了 看过 2024-06-15 23:40:34 上海

导演通过追寻自己父亲的建筑作品,来理解自己故乡的社会。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也是试图理解父亲,理解巴西,理解那个时代的过程。神奇的是玻璃皮肤这个建筑杰作被闲置,后来又被平民占领,变成了贫民窟,再后来又失火化为一堆废墟,完全消失了。可以与路易康儿子的《我的建筑师》一起看。这个纪录片最棒的是呈现了建筑的一生,像一个人那样,出生、长大、衰老、死亡,而每一次转变,都是社会的镜子。

1 恋秋一族茶颜酱 看过 2024-06-23 20:31:01 上海

始于海面,终于海面,镜头语言极美。自私人记忆出发,从补全父亲&建筑师形象的Roger,到追踪“玻璃皮肤”的前世今生,不由自主地陷入政治历史的脉络。Roger从未明确表明政治立场,但一座坐落于圣保罗的玻璃建筑却透露了一切,透明开放,正如得而复失的民主。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火灾让Denise采访到被拒绝多时的玻璃皮肤现住民,说来实在太过戏剧性。作为精英阶层的Denise立场倒也很真实,对于火灾幸存者的关注多少消弭观念层面的阶级差异。玻璃皮肤的存在与否,都是一面镜子。很难不想到茨威格的《巴西:未来之国》。

> 去 玻璃皮肤 的页面

玻璃皮肤 Skin of Glass

导演: Denise Zmekhol

类型: 纪录片

地区: 美国

片长: 90分钟

上映: 2023-10-14(米尔谷电影节)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