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金陵十三钗小说中妓女的最终命运

杜小逗 2011-12-20 10:44:48

朱成山 看过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故事影片《金陵十三钗》,头脑里突然间跳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这部影片与严歌苓书写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两者之间到底有那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方面不同呢?恰好今年早些时候,笔者读过严歌苓的书,脑海里仍然留有一些印象。本文试着作一些比较,以就教并与读者交流。 一、影片与小说的相同之处 应该承认,老谋子拍摄这部影片是以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为蓝本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影片编剧以严歌苓署名(两个编剧之一),更是尊重和保留了原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主要有: 1、开头的相似之处。影片和小说的开头都是迅速切入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主题,体现了开门见山的风格。都是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黑暗降临到这座城市开篇。日军侵入南京城并疯狂屠杀,南京市民拼死逃命,一片混乱的局面。 2、美国人在南京开办的教堂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无论到影片还是小说,在这一点是充分一致的,都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介绍和展示了在这里发生的善于恶、美与丑、人性与兽性碰撞的一个个片段。 3、妓女们入场的交代是一致的。都是先翻墙头,后逼迫教堂管理者打开了大门。让她们这些在世俗看来是“脏兮兮”的女人进入并住进教堂圣地,即使在战争危及的情况下,也是教堂神甫们不得已而为之的。 4、妓女们与教堂里唱经班的女孩子们开始的对立和分歧也是一致的。女孩子们嫌妓女们很脏,看不起她们,甚至不愿意提供教堂的厕所给她们使用,还为此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5、影片和小说中许多位主人公和配角的名字一样。如妓女赵玉墨、红菱、豆蔻、喃呢、玉笙(黑皮),唱经班的女孩孟书娟、徐小愚、苏菲、刘安娜,中国军人戴涛(少校)、王浦生,教堂雇工陈乔治,等等。可以说,影片中基本保留和沿用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及其姓名。 6、小说中的一些场景被影片完全的照抄照搬了过去。例如,妓女豆蔻对小伤兵浦生由照料到生爱意,并且为了能给浦生弹奏四根弦的琵琶乐曲,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跑出教堂,最后被日军抓住活活轮奸并被戳死,甚至连小说里的人物对话语言,豆蔻被绑在椅子上遭轮奸(有真实的历史照片)和怒骂等情形,两者基本一样。 7、影片和小说中主人公的结局一样。不管是张执导的影片,还是严撰写的小说,两者在结局都是一个样的。即13个妓女顶替13个唱经班的少女们,去日本皇军处去参加新年圣诞晚会,实际是提供性服务。这一不寻常的举动,不仅使唱经班的少女们改变了对她们的看法,也改变了神甫乃至世人对妓女们的看法,这是影片和小说的高潮之处,也是精彩之处。此外,两者在唱经班的那批少女们成功地被转移出教堂,逃离了虎口和是非之地,相对地获得了安全方面,也是一致的。 二、影片与小说的不同之处 当然,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毕竟有不相同的艺术要求,何况是张艺谋执导呢?一定会有改编和创新之处。实际上,张的影片与严的小说还是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 1、书中人物在影片中消失的有三个半。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在影片中基本上得到了完整地保留,连人物的名字也一样。例如,在小说中出现的唱经班少女有16个,她们最大的年纪只有14岁;而妓女有14个,她们来自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边的一座妓院。30个女人在影片中均得到了保留。但在小说里,教堂里共有四个人,即两个神甫、两个雇工。他们是美国人英格里神甫,法比·阿多那多副神甫,教堂雇工阿顾和陈乔治。在影片中被消失的有副神甫法比和雇工阿顾,还有只出现了名字和遗像的神甫英格曼。在小说中,英格曼神甫可是绝对的主角,围绕他的文字贯穿全书始终,而在影片中,他有名无实,固笔者把他当作半个人物。小说中的老顾,是教堂里的厨师,他在外出教堂为大家冒死挑水时,被日军枪击倒在水塘里死去。副神甫法比是个扬州人,在小说展开的叙述中,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如他几次出面与侵犯教堂的日军周旋,被日军弹伤肩部。在老顾死后,他承担了教堂里外出取水的任务。此外,小说中有三个中国军人,他们是戴涛少校,李全有上士和小兵王浦生。在影片中只保留了两个中国军人,李全有上士也被消失了。 2、在影片中多出来的人物有两个半。可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在影片中,被新创造出小说中没有的剧中人。他们是,由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美国人约翰、外号叫“小蚊子”的妓女和“汉奸”翻译。贝尔出演的其实是个“假神甫”、真殡葬工的角色,在影片中,他顶替了英格曼神甫成为故事的主角,并且让小说里的主角英格曼莫名其妙地死亡而“出戏”,并且精心设计出“假神甫”为了安葬英格曼而来到了教堂,为他的“出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小蚊子”在影片中被定位为一个能吵会闹、自私且软弱的角色,她的出现,削弱了小说中妓女红菱的形象。在影片中多出的半个人物是被少女们骂为“汉奸”的翻译,他在小说里是唱经班少女之一的徐小愚父亲,一个来自上海的商人,为了救出其女儿,不惜牺牲大量财物,买通日军军官,终于成功地救出自己的女儿,还有其他的两个女孩,使唱经班的少女有16人变为13人。在影片中部分保留了这个角色,他冒险为教堂送来了修卡车的工具,但未能带走她的女儿,并且最终被日军军官枪杀在教堂门前。 3、几个小说里的人物结局在影片中被修改。主要有,伤兵浦生在小说里的交待是安徽人,家乡距离南京一两百里,兵龄才有一个月,是从家门口的红薯地里被直接拉进兵营,套上军装年龄只有十五岁的大男孩。埋尸队员发现他和上士李全有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掉,被送进了教堂内,后来,还是这个埋尸队员,引来日本军到教堂内搜捕中国兵,不仅指认出他送进教堂的两位中国俘虏,并且错认了戴少校,造成了三个藏匿在教堂里的中国官兵均遭到日军的杀害。在影片中,浦生被修改为家在南京江北的浦口,负伤后是被戴少校背进教堂里的。在影片中,教堂雇工陈乔治自己主动要求男扮女装,充当13个妓女之一,去参加日军的圣诞晚会,实际是去送死的,他这个慷慨赴死的情节,在小说里是没有的,他是被日军开枪打死的。在影片中,妓女玉笙在陪同豆蔻去夫子庙的妓院找自己的耳环,被日军枪杀,而在小说里只有豆蔻一人悄悄地溜出教堂。玉笙之死,可能是为了给陈乔治扮妓女让路。影片中被修改的最突出之处,是唱经班少女们的结局,她们是被约翰假神甫装在卡车里,并且是压在货物底下骗过了日本的哨卡,拉出了南京郊外,逃离了教堂险境的。而在小说里,是美国人魏特琳,从国际安全区里开来了一辆救护车,并且带来了一名理发师,帮助女孩子们女扮男装,成为一群小男生,全部换上条纹病号服,先把她们送进了安全区,然后偷偷地送到南京附近的乡下,再从那里乘船到芜湖,而后转船去了汉口。对13个妓女的最终命运,影片中没有交待,留给人们去想象,而在小说里是很明确的。即赵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在那次日本军官分享13个“女学生”时,其中两个女人企图用牛排刀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11个女人在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于两三年内相继死去的有10人。她们有的是试图逃亡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是自杀的。只有赵玉墨因相貌和格调出众,享受她的是中下级军官,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使她终于逃跑成功。 4、开头和结尾不完全一样。小说的开头是用倒叙的手法,叙述出1946年在南京军事法庭公审日本战犯时的人群中,“我的姨妈孟书娟”,发现了整过容的赵玉墨,结尾又明确交待了13名妓女的结局,首尾呼应,人物的命运十分地清晰。在影片中,删去了小说首尾的全部情节。此外,影片开头的中国军官戴涛,带领守军的一个残部群体,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炸坦克,掩护唱经班少女们逃回教堂的场景,则在小说中是没有的。 5、主人公的身份和相互关系有所不同。在小说里,用第一人称 “我的姨妈孟书娟”的口气,展开了叙述,交待了故事的情节。在影片中,也是用了第一人称“我”,但“我的姨妈”不见了,换成了“我”,变成了书娟的自叙,很显然,这里的孟书娟是指的自己。在小说里,赵玉墨爱慕和爱恋的男人是戴涛和几名中国军人,而法比副神甫暗恋着赵玉墨。而在影片中,赵玉墨却成了假神甫约翰追逐和爱慕的对象,并且最终赵玉墨投入了这位洋人的怀抱里。 三、对影片与小说的分别评价 从上述小说和影片异同点比较中,人们知道两者还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因而效果也一定会是不一样的。笔者对此的评价是: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安排了戴涛率残部与日军小队激战,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在南京保卫战历史中又有这样的真实记载,弘扬了中国军人爱国之举,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接着,戴少校身背着生命垂危的小战士王浦生进入教堂,并在强行安置好这个伤兵后,迅速离开教堂,住在附近的一个小纸店里,既体现了爱兵的情感,又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愿打扰教堂众人的可贵形象。而当一群日本兵第一次侵犯教堂,并对唱经班的少女们动粗,试图强暴的危机关头,他及时出现了,击毙了正企图强奸少女的一名日本兵,吸引走了日本兵离开教堂,并在附近的街区进行战斗,最后寡不敌众,负重伤直至以身殉国。这种处理方式,比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在教堂中偷生,与花魁赵玉墨在地下仓库跳舞,甚至谈情说爱,这在那种危难情境下是不合时宜的,其行为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影片中让戴涛英勇就义、早点“出戏”,使中国军人的形象更为正面和饱满。但也遗憾的是,可能正因为让中国军人早点出戏的安排,影片中删掉了小说里李全有和他的一段好戏,即李全有在日本少佐率部来教堂搜捕时,一下子窜到少佐的身边,用双手死死地卡住少佐的颈勃子,差点造成鬼子军官窒息,虽然他被日军开枪打死,但其军人的英勇气概,令人尊敬。 2、影片中让玉笙陪同豆蔻偷偷溜出教堂赴死显得多余。豆蔻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浦生,能够听到自己弹唱完整的四炫琵琶的声音,舍生忘死去夫子庙妓院取琴弦,是情感所使,可以接受。但玉笙冒着生命的危险,是为了去取一对耳环,可能是导演为了给后面的陈乔治男扮女装“让戏”,才让玉笙陪同豆蔻提前死掉,既不合情理,也显得多余。 3、影片中唱经班少女们逃离教堂的结局,不如小说里安排的妥当与合理。在小说里,教堂内有部福特牌小轿车,在日军小队第一次来教堂时,神甫示意陈乔治去发动和修理轿车,引起日本军的注意,最后以汽车的“物”为代价,驱赶了日军搜捕教堂,保护了教堂内人的安全。可惜这个合情合理的情节,在影片中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事前停在教堂里的坏卡车,后来靠“汉奸”翻译弄来了修车配件,经过假神甫约翰和陈乔治的修理,准备派上大用场,最终载着唱经班的少女们,脱离了教堂的险境。试想,一个只有四个人的小教堂,配一部大卡车干什么?而且事前摆放在哪儿干啥?很是牵强。再说当年美国使用的是吉姆西卡车,影片上的卡车明显不像美国的老车。还是小说里让魏特琳从安全区开来一辆救护车,美国人帮助美国人运走了少女们,更为可信一点。 2011年12月19日完稿于湖北恩施


赞
转发 2
回应 只看楼主

最赞回应

    Ron
    2011-12-28 09:57:22 Ron (这条路究竟是要去哪儿……)

    玉笙去取耳环 也能表明一种人性吧。她也就那么简单的一个妓女 一辈子就是爱自己的美貌 拿到耳环带上对着镜子那个镜头 很漂亮 转瞬间就死在鬼子刺刀下 那美貌也未曾被注视 只定格在自己死前的映像了吧。

    赞(29)
    >
    脏页集
    2011-12-30 22:33:59 脏页集 (益琪昏昏使人昭昭)

    玉笙(影片中香兰)随豆蔻溜回妓院的理由貌似很弱智,其实反而更真实。我读过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说得是一个洋女人如何保护中国女孩。虽然很多女孩子刻意扮丑以免招来性侵犯,不过爱美是女人天性,当时确有一些女孩依然爱打扮,后来洋女人狠狠教训了她们………………

    赞(20)
    >
    课堂.课本
    2011-12-20 23:54:28 课堂.课本

    谢谢那么辛苦的整理。

    赞(3)
    >
    德尔苏
    2013-01-03 03:55:55 德尔苏

    对比很有意义,但有些死板教条,尤其最后那条不能苟同
    “在小说里,教堂内有部福特牌小轿车.......”合理是合理,但篇幅有限的电影
    在这里需要完成人物塑造的一个层次和叙事的一个转折点,电影的处理毫无问题!
    至于卡车的型号也无可挑剔,我敢说你没看过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人是只有四个,但教堂可不是就给四个人用的,怎么就不能有辆卡车?!
    就冲一班女生就完全说得过去!

    赞(3)
    >
课堂.课本
2011-12-20 23:54:28 课堂.课本

谢谢那么辛苦的整理。

赞(3)
>
白白白白
2011-12-21 00:01:46 白白白白 (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

M

赞
>
饅頭☆m&j.dmg
2011-12-25 18:45:43 饅頭☆m&j.dmg (ᶠᶸᶜᵏ♂ᵧₒᵤ)

谢谢

赞
>
车仔面小姐
2011-12-28 00:52:54 车仔面小姐 (蓝色是鱿鱼)

感覺用倒敘好一些 好萊塢都愛來這套

赞
>
月光剩女
2011-12-28 01:47:47 月光剩女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安排了戴涛率残部与日军小队激战,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在南京保卫战历史中又有这样的真实记载,弘扬了中国军人爱国之举,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接着,戴少校身背着生命垂危的小战士王浦生进入教堂,并在强行安置好这个伤兵后,迅速离开教堂,住在附近的一个小纸店里,既体现了爱兵的情感,又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愿打扰教堂众人的可贵形象。而当一群日本兵第一次侵犯教堂,并对唱经班的少女们动粗,试图强暴的危机关头,他及时出现了,击毙了正企图强奸少女的一名日本兵,吸引走了日本兵离开教堂,并在附近的街区进行战斗,最后寡不敌众,负重伤直至以身殉国。这种处理方式,比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在教堂中偷生,与花魁赵玉墨在地下仓库跳舞,甚至谈情说爱,这在那种危难情境下是不合时宜的,其行为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

-----------------------------------------------------------------------------------

我怎么觉得塑造出这种高大全式人物感觉更糟糕

赞
>
月光剩女
2011-12-28 01:49:57 月光剩女

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

------------------------------------------------------------------------------------

我看这段的时候不觉得感人,只觉得很糟糕。

赞(1)
>
月光剩女
2011-12-28 01:51:09 月光剩女

原书应该很不错,可惜被改成情节很恶俗的影片。。。

赞
>
饅頭☆m&j.dmg
2011-12-28 09:05:08 饅頭☆m&j.dmg (ᶠᶸᶜᵏ♂ᵧₒᵤ)

原著很现实,电影比较符合和谐社会。

赞
>
Ron
2011-12-28 09:57:22 Ron (这条路究竟是要去哪儿……)

玉笙去取耳环 也能表明一种人性吧。她也就那么简单的一个妓女 一辈子就是爱自己的美貌 拿到耳环带上对着镜子那个镜头 很漂亮 转瞬间就死在鬼子刺刀下 那美貌也未曾被注视 只定格在自己死前的映像了吧。

赞(29)
>
吾
2011-12-30 09:26:53 吾

原书应该很不错,可惜被改成情节很恶俗的影片。。。
-----------------------------------------------------------------------------------
没错,原著更加符合真实情况。每个人都在求生存,这样乱世中的一丁点善良都显得的可贵。
原著中军人是在机枪扫射下逃出去的

赞(1)
>
脏页集
2011-12-30 22:33:59 脏页集 (益琪昏昏使人昭昭)

玉笙(影片中香兰)随豆蔻溜回妓院的理由貌似很弱智,其实反而更真实。我读过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说得是一个洋女人如何保护中国女孩。虽然很多女孩子刻意扮丑以免招来性侵犯,不过爱美是女人天性,当时确有一些女孩依然爱打扮,后来洋女人狠狠教训了她们………………

赞(20)
>
钱德。
2012-01-02 03:57:31 钱德。 (还是需要看海)

原来原著里玉墨逃出来了啊

赞
>
dejavu
2012-01-02 20:38:25 dejavu (卑贱淫生)

其实影片里开放性的结局也挺好,少了伤感。。。

赞(2)
>
25
2012-01-09 08:15:41 25

原来最后妓女们的命运比我想象中的更悲惨,我以为只是为了庆功宴,没想到还有慰安所,知道后心中更憋闷了。

赞(1)
>
云梦泽
2012-01-12 12:25:46 云梦泽 (且行且珍惜)

不过对张艺谋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我想他也不过是通过强奸、床戏、大场面、大牌来吸引票房而已。整部电影感情传递极度蹩脚,人物感情转变及其牵强不自然,拍摄手法充分反映出导演对整个故事及人物的漠不关心。
  垃圾电影

赞
>
厦门雷少
2012-03-15 07:23:27 厦门雷少

信息量比较大。

赞
>
淡花
2012-04-30 21:51:01 淡花 ((咦哦~咦哦~咦哦))

mark

赞
>
紅緋魚
2012-06-08 18:27:17 紅緋魚

即13个妓女顶替13个唱经班的少女们

------------------------------------------------------------

是12个妓女顶替12个唱经班的少女吧?
而且电影里面的蚊子是自己误撞进去的,所以数是13个
其中差一个还是乔治乔装的

赞
>
2的3次方
2012-09-28 15:00:59 2的3次方 (昼伏夜出,daydreamer)

好像这小说还有个短篇版的。

赞
>
蓝色的乡愁
2012-11-29 09:30:11 蓝色的乡愁

好

赞
>
德尔苏
2013-01-03 03:55:55 德尔苏

对比很有意义,但有些死板教条,尤其最后那条不能苟同
“在小说里,教堂内有部福特牌小轿车.......”合理是合理,但篇幅有限的电影
在这里需要完成人物塑造的一个层次和叙事的一个转折点,电影的处理毫无问题!
至于卡车的型号也无可挑剔,我敢说你没看过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人是只有四个,但教堂可不是就给四个人用的,怎么就不能有辆卡车?!
就冲一班女生就完全说得过去!

赞(3)
>
德尔苏
2013-01-03 04:04:11 德尔苏

对比很有价值,但评价高下就算了
电影和小说分属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一个接近于戏剧,一个属文学,
不要以为看过些电影,看过些小说,就懂哪门艺术了,
试图去对比两门艺术更是完全无知的行为

赞(3)
>
大白白菜
2017-10-08 21:38:53 大白白菜

楼主分析的很到位,小说改编电影肯定要简洁,肯定要有很多不同而又迎合大众的情节

赞 来自 豆瓣App
>
瞬间戳中笑点
2017-11-19 00:19:41 瞬间戳中笑点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不过对张艺谋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我想他也不过是通过强奸、床戏、大场面、大牌来吸引票
不过对张艺谋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我想他也不过是通过强奸、床戏、大场面、大牌来吸引票房而已。整部电影感情传递极度蹩脚,人物感情转变及其牵强不自然,拍摄手法充分反映出导演对整个故事及人物的漠不关心。   垃圾电影
... 云梦泽

云梦人?

赞 来自 豆瓣App
>
偷窥我?
2018-01-28 19:30:59 偷窥我?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安排了戴涛率残部与日军小队激战,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在南京保卫战历史中又有这样的真实记载,弘扬了中国军人爱国之举,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接着,戴少校身背着生命垂危的小战士王浦生进入教堂,并在强行安置好这个伤兵后,迅速离开教堂,住在附近的一个小纸店里,既体现了爱兵的情感,又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愿打扰教堂众人的可贵形象。而当一群日本兵第一次侵犯教堂,并对唱经班的少女们动粗,试图强暴的危机关头,他及时出现了,击毙了正企图强奸少女的一名日本兵,吸引走了日本兵离开教堂,并在附近的街区进行战斗,最后寡不敌众,负重伤直至以身殉国。这种处理方式,比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在教堂中偷生,与花魁赵玉墨在地下仓库跳舞,甚至谈情说爱,这在那种危难情境下是不合时宜的,其行为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 ----------------------------------------------------------------------------------- 我怎么觉得塑造出这种高大全式人物感觉更糟糕
... 月光剩女

关键是为什么非要很现实你才觉得好呢?我觉得电影这个东西就是高于生活,如果能从其中展现人性的善良,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啊,不是非要现实才是好的不是吗

赞(2) 来自 豆瓣App
>
wei
2018-04-29 11:35:44 wei

玉墨和美国佬的床戏 最大的败笔!

赞(1) 来自 豆瓣App
>
茄茄
2019-09-01 17:45:40 茄茄

这种帖子也有卖货的?瑞思拜

赞 来自 豆瓣App
>
浦东雷东多
2019-11-03 23:38:38 浦东雷东多 (浦东雷东多)

张艺谋父辈是国军,影片正面描写抗日军人舍生取义,也是致敬前辈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浦东雷东多
2019-11-03 23:40:01 浦东雷东多 (浦东雷东多)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安排了戴涛率残部与日军小队激战,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在南京保卫战历史中又有这样的真实记载,弘扬了中国军人爱国之举,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接着,戴少校身背着生命垂危的小战士王浦生进入教堂,并在强行安置好这个伤兵后,迅速离开教堂,住在附近的一个小纸店里,既体现了爱兵的情感,又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愿打扰教堂众人的可贵形象。而当一群日本兵第一次侵犯教堂,并对唱经班的少女们动粗,试图强暴的危机关头,他及时出现了,击毙了正企图强奸少女的一名日本兵,吸引走了日本兵离开教堂,并在附近的街区进行战斗,最后寡不敌众,负重伤直至以身殉国。这种处理方式,比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在教堂中偷生,与花魁赵玉墨在地下仓库跳舞,甚至谈情说爱,这在那种危难情境下是不合时宜的,其行为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 ----------------------------------------------------------------------------------- 我怎么觉得塑造出这种高大全式人物感觉更糟糕
... 月光剩女

张艺谋父亲 伯父都是国民党军官,对抗日军人正面描写也是致敬前辈,于公于私

赞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金陵十三钗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彻头彻尾拧巴怪异的媚白汉奸电影(白粥)

《金陵十三钗》纽约公映 剧情被指肤浅做作 惨遭媒...(blue goat)

看着电影的评分从6点多涨到8.0,我相信是好片总会...(明仔)

蒋委员长在重庆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一寸山河一...(保定吴彦祖)

看过(风雪飘飘然)

你们就没关心李教官吃什么吗?(散不尽的酒)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