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个人认为《奔逝》绝对是今年上影的黑马!整部影片的节奏感、构图配色、配乐以及主题的深刻性都令人印象极深。
影片中的隐喻丰富并且存在多种理解的角度和层次。我仅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欢迎大家和我讨论!
首先,独眼老人。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隐喻。老人代表着饥荒、苦难与诱惑,是人性和反人性矛盾斗争的象征物。伊萨泰作为送信人离开了饱受饥荒摧残的村庄,同时内心也希望可以逃脱村庄中每天都有人饿死被掩埋的恐惧。然而他一走出村庄,就遇到了同样想要逃离饥荒的独眼老人,这意味着饥荒和恐惧自始至终就伴随着伊萨泰。后来,老人提出要把弟弟杀死作为食物,伊萨泰更进一步确定了老人的真实面目,于是他和弟弟想要甩开老人。但是老人却一直跟在他们不远处,这代表着尽管伊萨泰试图克服饥饿、但是杀死弟弟的念头其实一直萦绕在他心上。再到后来,弟弟用刀捅瞎了老人的另一只眼睛,伊萨泰也到达了目的地送出了救援信,但那时两者的张力已经发生变化,失明的老人紧紧拉住伊萨泰,伊萨泰已经不能再离开死亡、恐惧的威胁以及对于弟弟的惭愧以及对于人性的怯懦和脆弱的无奈。
但同时,老人一方面恰切地抓住了人性之恶、人性之懦弱,但他却没能看到人性中闪烁的高贵价值。可以看到,影片中有两次老人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捂了起来。第一次是他在山洞中劝伊萨泰杀了自己的弟弟,第二次是伊萨泰产生了老人面前摆着一桌子菜的幻觉后,他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捂了起来。但是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他捂住的都是自己能看见的那只好眼睛,露出的是失明的那只眼睛。这是因为他只想到蛊惑伊萨泰,让他杀亲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没能够看到高贵的道德感和亲情的厚重价值。
其次,小男孩,也就是男主的弟弟。这个角色一次一次地考验着伊萨泰的道德,迫使他进行内心的激烈博弈,所以他的隐喻意义是道德律的约束。伊萨泰在欲望面前选择了道德与自律,所以最后道德感也刺破了欲望和人性之恶,使伊萨泰重新回归清醒。
作为路标的石像。这个石像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命运的象征。从影片前半段出现过的念咒语女人开始,整部影片还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伊萨泰兜兜转转、山穷水尽居然再次回到了石像这,他说“这不会是真的”,意味着这是不能逃脱的宿命,是一次一次将伊萨泰拉到绝望边缘的无情的命运的操纵。同时影片最后,伊萨泰送去的信件就像无数封其他村庄送来的求助信一样被随便扔到了箱子里,这不正代表着村庄的命运不会因为个体的牺牲与努力而改变,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吗?
想到了大饥荒时期,乌克兰的一首儿歌:
斯大林坐在宝座上,拉着小提琴,
他低着头皱眉看,我们生产面包的祖国,
用坚果做小提琴,用皂角做碗,
当他拉着命令的曲子,全国都能听见,
他拉得多么投入,多么投入........
拉断了琴弦,许多人死了,少数人幸存,
又饿又冷,我们家里,没饭吃,没地睡,
我们的邻居,已经疯了,吃了自己的孩子。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