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莱罗”原指一种西班牙民间舞形式,拉威尔创作的《波莱罗舞曲》没有将已有的民间舞曲音调再“加工”,而是依照其个人的理解,重新加以创作。该曲采用了扩大的三管编制管弦乐队,音色的对比与统一处理得当,体现了作曲家的配器水准。
1928年,舞蹈演员伊达·鲁宾斯坦委约拉威尔为其创作一部舞剧音乐。最初,拉威尔只想将西班牙作曲家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几首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然而,由于阿尔贝尼兹作品的改编权归属于西班牙指挥家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因此拉威尔不得不重新创作一部新的舞剧音乐,此即《波莱罗舞曲》。拉威尔之所以采用“波莱罗”这一西班牙民间舞形式来创作,主要是因为他对西班牙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自幼生活在靠近西班牙的边境之城,母亲也是西班牙人。同年11月20日,该曲由伊达·鲁宾斯坦及其舞蹈团在巴黎歌剧院首次演出。在初次上演时,舞台上出现的是一个西班牙小酒店,当中是一只大圆桌,一个西班牙茨冈女郎就在桌上跳舞——她的舞蹈逐渐活跃了桌子四周的男人们的情绪。在《波莱罗舞曲》的调动之下,舞台上的人们卷入了热情激昂的舞蹈中,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波莱罗舞曲》的独特韵律、华丽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无数听众,以西班牙舞曲的节奏为基础,通过复杂的拍子变换和独特的节奏组合,呈现出一种热烈、活泼的氛围与浓郁的异国风情。这首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精神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还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的追求。每当《波莱罗舞曲》响起时,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热情奔放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音乐史上,鲜有作品像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那样,同时受到赞誉与争议。这首舞曲,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在音乐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新与传统、经典与恶俗的激烈讨论。
《波莱罗舞曲》的争议主要源于对于“恶俗”(kitsch)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某些音乐批评家眼中,恶俗指的是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过分简化和重复,缺乏深度和创新。基于这一定义,这些批评家认为《波莱罗舞曲》过度依赖简单的节奏和旋律重复,而忽视了音乐作品应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种观点认为音乐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旋律、和声和结构,而非满足于单一的、重复的模式。
这种批评在音乐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些评论家和乐团甚至将这部作品贴上了“恶俗”的标签,认为它违背了古典音乐的传统价值观。这导致了一些乐团拒绝演奏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音乐界对于新颖和传统的张力。
面对这样的批评,拉威尔在1931年的《伦敦每日电讯》上发表短文,对《波莱罗舞曲》的艺术意图进行了阐释。他强调这首作品是在特定的音乐实验范围内进行的,旨在探索音色和动态的变化。他指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普通的西班牙-阿拉伯民间曲调,而乐队的写法从头至尾保持简单,没有炫技的意图。
《波莱罗舞曲》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艺术领域中关于创新与传统、经典与恶俗的深刻辩论。这首作品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音乐实验,它不仅挑战了传统音乐的边界,也拓展了听众对音乐可能性的认知。尽管争议仍然存在,但这首作品的影响力和意义不容忽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