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ety: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耗资1.3亿美元的《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斩获2.6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
据高层消息人士透露,该片近月已在至少三个市场进行试映,持续出现的反馈是:观众难以对任何角色"产生共鸣"。根据试映数据,迪卡普里奥"古怪"的表演获得好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角色获得最高评分,西恩·潘扮演的角色也名列前茅。据报道,鉴于高额预算,安德森同意为《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进行试映,这是他自《不羁夜》以来首次接受此类测试。有消息源称,根据早期试映反馈,安德森主动从《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删减了8至10分钟。

我昨天发消息给PTA,他告诉我电影还没完成-
所以我对这篇文章的消息来源表示怀疑,同时也质疑这类文章存在的动机。究竟是谁在推动这类文章?目的何在?


那么,那个在幕后不断推动所有这些关于非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亏损报道的权势人物究竟是谁?这明显存在有组织的舆论造势,背后很可能有大笔资金支持。

有人能找到一篇讨论新款丰田普锐斯需要赚取X美元才能回本的文章吗?或是关于新iPhone的?或是沃尔玛本季度需要清仓多少商品才能盈利?
说真的——为什么人们只把电影当作商业产品来关注,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

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本了别再说回本了 别再说回

如今人们对电影制作成本过高义愤填膺,但这不过是又一轮反艺术、把电影当生意来讨论的论调。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好好享受就行了。

搞不懂为什么普通人都装得跟制片厂会计似的……
《豹》(The Leopard,1963)让Titanus电影公司破产了,但电影终究是拍出来了!而它绝美极了!!!!

我确信这是电影的体育比赛化!数据太多了,用票房上的成功来评判电影,感觉像是想把电影变成竞技比赛。这种做派太美国了。

对叙事艺术作品最肤浅的批评莫过于"没有能代入的角色/我无法产生共鸣"——史上诸多最伟大的杰作都符合这个范畴,且恰恰因为这种特质才成就了其伟大。不幸的是,这种批评视角被足够多的人认同,以至于此类作品往往难以收回大额投资。

马丁·斯科塞斯:对票房的痴迷‘令人作呕’且‘极具侮辱性’


"电影正从方方面面被贬低、羞辱、矮化——未必在商业层面,但必然在艺术层面。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数字的痴迷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实在令人作呕。电影制作成本本是正常现象,毕竟投入特定资金后希望至少能回本……[但]如今强调的全是数据、成本、首周票房、美国市场收益、英国市场收益、亚洲市场收益、全球总收益、观众人次这些数字。作为电影创作者,作为生命中无法想象没有电影存在的人,我始终觉得这种趋势极具侮辱性。"

为什么华纳兄弟的电影总有这样的故事?《米奇17》也发生过同样的事。难道“用票房成绩羞辱观众”现在成扎斯拉夫的惯用手法了吗?



动了IP造粪机的蛋糕了吧。你们PTA这帮人胆敢拍大制作原创作者电影,是想抢我们量产样板戏超婴冷饭片的钱吗?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