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里·奥康纳(Rory O'Connor) 没有什么比一部沐浴在阳光下的电影更能驱散冬日的寒意了。如果再加上慵懒的时光和青涩的爱情,或许连屋外的寒风也会被暂时遗忘。在柏林电影节的一场午后早映前,动物园宫影院(Zoo Palast)外正飘着细雪,而银幕上的《植物学家》(The Botanist),则如同一抹夏日忧郁的剪影,将观众瞬间带入温暖之中。这部电影是编剧兼导演景一(Jing Yi)的长片首作,故事发生在新疆广袤起伏的山谷间——那里正是景一成长的地方。然而,这并非一部自传式电影,而是聚焦于一名年轻的哈萨克男孩阿尔辛(Yesl Jahseleh)和一位汉族女孩美玉(Ren Zihan)之间的故事。在某个片段中,他们并肩躺下享受阳光,撑着遮阳伞,戴着墨镜,那一刻,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肌肤上的暖意。 《植物学家》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Generations)单元——对一部首作来说,这是个不错的起点。不过,我认为以景一电影中展现的超现实想象力和迷人的影像构图,它完全可以在更高级别的单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演将这部梦幻般的故事框定为阿尔辛叔叔贝克(Bek)的回忆,阿尔辛在整个影片中一直在寻找他,而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都出现了贝克年迈的身影。这种复杂的视角处理让景一得以自由发挥,甚至包括一匹会吟诗的黑马,但同时又始终扎根于阿尔辛的现实世界。影片的这种氛围由周围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强化,景一经常采用低角度拍摄(我偶然看到影片的摄影师李樊农拥有景观设计学位,不禁会心一笑),让演员们置身于金色草原之上,背后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观众很容易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植物学家》主要讲述了阿尔辛的故事,他是一个好奇心旺盛的男孩,他对植物学的兴趣既是他游牧哈萨克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他看待世界的视角。有一段他在画外音中提到,曾想变成一根蓟来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但后来改变了主意——那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在为自己的植物笔记本收集样本时,他遇到了美玉,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美玉在一个小型本地集市工作,而她略大的哥哥对他们跨社区的交往有所不满。两人语言不通也是一个障碍,但这让景一有机会通过玩耍和探索来发展他们的友谊,最终这种关系在他们之间生根发芽,变得像爱情一样。 作为一部首作,《植物学家》在幕后阵容上也有强大的支撑:它由曾与毕赣合作过《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制片人单佐龙(Shan Zuolong)制片,毕赣在剧本的早期阶段也曾担任过导师。虽然有时影片的想象力会让人觉得超出掌控,但大多数时候——通过广播报道、技术和知识的诅咒——景一通过让更广阔的世界悄然渗透进来,保持了故事的扎实基础。多年来,中国电影一直敏锐地关注着这种特有的摩擦感,而《植物学家》则通过阿尔辛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植物学家》在2025年柏林电影节首映。 https://thefilmstage.com/berlinale-review-the-botanist-offers-sun-soaked-landscapes-coming-of-age-curiosities/ 罗里·奥康纳(Rory O'Connor),爱尔兰出生,现居柏林,自2012年以来一直报道欧洲电影节圈。他是《The Film Stage》的常驻撰稿人,其作品亦见诸于《Frieze》、《The Playlist》和《CineVue》。
梅雨,还是美玉?
美玉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