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 第六季 短评
1028 有用 三仛 看过 2021-12-23 13:18:27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109 有用 Muto 看过 2022-01-04 21:51:03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276 有用 居无间 看过 2022-01-01 21:26:47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73 有用 Jacques 看过 2022-02-03 20:37:01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