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为悬疑片来说,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也算不上有新意
(类似青少年因为善意共同守护凶案真相的小说我很久以前就看过了,应该是日本的具体忘了)
,但叙述节奏以及人文关怀弥补了紧张感的不足,其中有两个特点我个人给予高度评价:
1.适当留白,不做多余赘述。
一遍观影下来每个人都能粗略注意到两个在女主角人生中应该相当重要的情节动机是被省略的:一、女主角是何时离开家乡,为何不愿意回去;二、女主的女儿到底是和谁生的,为什么单身带娃。对于前者,属于留白,因为观众看完后很容易推断出女主出于逃离阴影+隐瞒杀人的直接动机,甚至很有可能是案件发生后的不久就不读书直接离开了(隐线: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不读书了,不止是因为经济原因,因为男配是一路读成刑警的),这样的留白更让人感觉到女主当年的无力。而后者则属于女本位下的拒绝赘述:女主只身去城市闯荡,颠沛流离中成为单身母亲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实点想,个人感觉男配调查发廊妹时对发廊妹经历的叙述就是对女主经历的隐晦叙述,否则发廊妹的被骗下海-从良-单亲母亲的线索毫无意义),向观众阐明父亲的由来对故事发展有很大意义吗?没有。反而是隐去这段经历更能体现女主的坚韧:她不关心这孩子来的有多么不堪,她全心全意爱着她一如她坚强地完全拥抱苦难的现状。设想如果换成男性叙述,不得拍个大段女主与前任的纠缠来体现一个被“爱情”伤害的可怜女人?
2.由倒叙缝合引导两条现时平行线汇聚,在结构上呼应结局在内容上的“回归”主旨。
个人认为本片最大的主题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包括但不限于:离开的孩子回到家乡,异化的人性回归善良。这些回归全都不是圆满的,是磕磕绊绊的甚至是被迫的:女主是因为孩子入学问题,在城市混不下去了,被迫返乡;最后又是看见昔日同伴为自己担了罪,良心无法容忍,这才把当年的伤痛坦白;甚至于男配,是因为当时面对女主受侵害临阵脱逃的愧疚无法自已了,才当警察,一直试图赎罪……然而,结局本身又是相对圆满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应该有的归宿,重新生活到阳光之下,这种过程无力-结局包容的结构极大丰富了电影名字《夹缝之间》的内涵,夹缝之间是什么?是凶案,是过不下去的底层人的生活,是被挤压着做出的一个又一个不如意的选择——可夹缝之外是什么?是被压迫的生命总会找到的出口,是不可阻挡的善与爱荡平苦难后留下的坦途。
总而言之,本片哪怕算不上顶尖也做到了叙述简练,结构圆满,逻辑自洽,是一部远在及格线之上的电影,值得被反复回味与分析。
现实点想,个人感觉男配调查发廊妹时对发廊妹经历的叙述就是对女主经历的隐晦叙述,否则发廊妹的被骗下海-从良-单亲母亲的线索毫无意义——有道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