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俗却依旧浪漫的开头:爷爷是相国赵盾、父亲是大将军赵朔、母亲是国君阿姊庄姬夫人,英雄美人的孩子本该有个光明的未来,却惨遭灭门沦为孤儿。
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来赵家的孤儿生机,给赵家孤儿寄予报仇之志,不仅没有履行庄姬临终之言“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敌人是谁”,还携子入屠岸贾府成为门客(这一点很突兀,但却是后续剧情开展的关键)。
屠岸贾一个曾经爱慕庄姬,钦羡赵朔的“配角”终于登顶至高权位,曾经一度想杀掉的政敌孩子成了自己喜爱的义子。
当程勃爬上茅檐,屠岸贾喊他跳下并承诺会接住他时,却让他摔了狠狠一跤,并告诉他“谁都不能信”;当程勃再次爬上矛檐时,程婴喊他跳下并承诺会接住他,程勃跳了程婴也温稳稳接住了他。两个父亲不同的相处方式成了本片最有趣的看点。屠岸贾爱这个孩子,给他盔甲宝剑、带他逃学滚草丛;程婴也爱这个孩子,生活起居细碎如母。程勃不仅不厌恶这个仇人,爱他敬他,在被敌人围困之际喊出了那句“干爹救我”。于程勃而言程婴虽与他日夜相处,但他懦弱不似屠岸贾的英雄气概,一场本该“复仇”的大戏却陷入了亲情之争中。
写到这屠岸贾意识到了程勃才是自己的故人之子,但他却想明白了一些问题;程婴也深知自己怀抱的“复仇”之梦难以施展。两个父亲于程勃而言都是不能割舍的,却在结局中屠岸贾挥剑击杀了程婴,程勃见状决绝的刺入屠岸贾心间。至此,亲生父亲已死,两个如亲生父亲一般的人也因自己而死,程勃终究是成了“孤儿”。
屠岸贾不是“配角”,是一个亦正亦邪得失拿捏得当的奸雄(非常有曹操的意味,难怪找来了鲍国安);赵盾赵朔之流的傲慢狂妄换来悲惨的结局并不奇怪;程婴为父勤恳,但是将仇恨寄予孩子,和其亲生母亲庄姬成了鲜明对比。剧中人物并不扁平化,能见其好,也能见其绌。
我以为的结局应该是“相视一笑,恩仇一泯”,所有的铺垫应该都是为了这一刻。或许是导演难以扭转传统结局阴影,写成了这个前3/4是自己的故事,后1/4循了原剧本电影。所以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却不是绝佳的好电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