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r之前的猎物Krista,在本片中没有露面,但她发邮件寄礼物,数次要求与Tár再见一面,因为不甘心被抛弃。即使在Tár回到柏林家中之后,她也始终觉得Krista如影随形。从小助理的一段回忆中,我们得知,这两位年轻女性都曾经是Tár一手创办的fellowship的成员,并且和Tár三人行过。而且这个组织也几乎可以肯定是Tár的猎场,因为这里充斥了对她奉若神明并且具有极高音乐素养的年轻女性。Tár提议把这个组织改为不是只针对女指挥,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成名后背离初衷,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转移视线。
而Krista之所以一直是暗线处理,因为她只是无数被Tár玩弄过并且抛弃的年轻女性中的一员,这些人collectively是Tár的心魔,所以不正面描写更有代表性。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Krista自杀后此事成为把Tár拉下神坛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跟她的家世有关。开头Eillot和Tár午餐时,他提到这个“手风琴女指挥家奖学金”里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是Krista,而原因后来也揭示了,因为Tár给所有乐团写信,暗示此人有精神问题。Eillot不经意提到一句,这事让我在跟CitiBank开会时每次都被她爸念叨。可见Krista的父亲是花旗银行的高层,她后来自杀的报道里也说了,她住Murray Hill,这在曼哈顿虽然不是最贵的街区,也不便宜,而且很多老钱。这样身世的女孩,从小养尊处优,被抛弃后当然不可能像小助理那样忍气吞声,而死后家人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施加影响力,加速了Tár从神坛的跌落。
最赞回应
是的...
往这个思路上再仔细想想,Krista对Tar的执念,完全是因为她把Tar作为精神上平等的前恋人,这也跟她的家世有一定关系。可以想见,由于父亲的关系,Krista可能从小就在各种社交场合和名人rubbing shoulders,所以她心目中的Tar,只是一个人,所以才会产生了精神平等的错觉。而相对的,小助理是把Tar完全神化来膜拜的,对她给予的关注简直受宠若惊,所以在同样被玩弄和抛弃后,她才跟Krista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而对Tar而言,这些崇拜她的女孩儿们,都是一件件面目模糊的玩物,包括她自己的妻子在内,在精神上跟她都不是平等的,都是她用来满足权力和欲望的物件。影片开头的那个拿着红色爱马仕的崇拜者,其实一开始就点明了这点。崇拜者不仅仅要自我奉献,还要把她看上的包包拱手奉送,因为这是完全不平等的关系。而从Tar的态度上就不难看出,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稀松平常。所以长此以往,她完全不可能把任何人当成跟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他们有的是玩物,有的是有利用价值的工具人,有的是潜在的猎物。而无论是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是可以利用完弃如敝履的物件。
感觉大家还蛮赞同这个解读的,但对于小助理是否在下一盘大棋这点,我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她从出场默默背诵bio开始,就对Tár是近乎神化的崇拜,也非常珍惜在她身边工作的机会,这都不是装出来的。
首先,Elliot不是金主,是一个抱金主大腿的资质平庸的指挥家。其次,Tar毁她事业是为了怕她在其他乐团说出她俩的关系,所以希望她完全不要进这个圈子。最后,以片中Tar在古典乐界的地位,她一句话对乐团的影响,比金主捐一千万还有分量,更何况Krista爸爸仅仅是花旗的高层(比如,在coporate giving委员会),也并没有说是花旗股东或者老板。最重要的是,她们是指挥家,不是音乐家,一个乐团不需要那么多指挥,想塞一个指挥进去,哪怕仅仅是助理指挥,跟塞一个乐手进去,难度大不相同。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你说得很对,Tar在关系里只允许自己掌权,她跟小助理的原话很说明问题:“But that (The three of us were so close) was before she started making demands.”
想起前阵子看到一个女孩说她的铁T伴侣非要她生孩子……任何关系都有权力斗争,这关乎每个人个体层面的自信和力量,同时也要看到结构上我们处于很不平等的男权体系当中,这两者其实完全不矛盾。Tar因为个人能力和运气在极致男权的古典乐世界里出人头地,并不能代表性别不平等这事儿就不存在了,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古典乐大师涉嫌性侵呢?片中不露脸的audition初衷就是为了对抗性别歧视而设计的,然而能够清楚看到鞋子的台阶告诉我们,这个制度虽然减少了不平等但也绝非完美~
如果片子没有最后一段,那可能就只是一个社交媒体怎么用“me too”把上位者拉下水的故事,但这部片子的重点就在于,Tar在最后终于直面了这个男权体系对女性的压迫与伤害,终于看到自己因为权力欲熏心完全站到了女性的对立立场上,并且一定程度上“洗心革面”,走入了与她此前所推崇的古典乐世界(她以为是中立的,然而男权意味十足)相比,完全崭新的世界(片尾怪物猎人配乐的解说词),实现了精神与价值观的成长。
对啊,小助理很明确的说了,记得那一年我们三个一起...
感觉大家还蛮赞同这个解读的,但对于小助理是否在下一盘大棋这点,我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她从出场默默背诵bio开始,就对Tár是近乎神化的崇拜,也非常珍惜在她身边工作的机会,这都不是装出来的。
三人行那段,是我想的那种三人行open relationship吗?玩这么大的吗,不仅婚姻出轨,还是三人行..
对啊,小助理很明确的说了,记得那一年我们三个一起...
krista背景那么深厚,tar还要毁她事业是不是傻了冒了啊,krista爸有银行背景,和elliot一样是金主,那怎么还不能把自己女儿塞进个乐团?
首先,Elliot不是金主,是一个抱金主大腿的资质平庸的指挥家。其次,Tar毁她事业是为了怕她在其他乐团说出她俩的关系,所以希望她完全不要进这个圈子。最后,以片中Tar在古典乐界的地位,她一句话对乐团的影响,比金主捐一千万还有分量,更何况Krista爸爸仅仅是花旗的高层(比如,在coporate giving委员会),也并没有说是花旗股东或者老板。最重要的是,她们是指挥家,不是音乐家,一个乐团不需要那么多指挥,想塞一个指挥进去,哪怕仅仅是助理指挥,跟塞一个乐手进去,难度大不相同。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为什么要喷你啊?不看你的post我还没注意到krista的家世。问题krsita就是不进古典音乐圈,她要说出俩人关系还是可以说出来啊,有精神问题还往死里整,助理也提醒过tar,她还那么做,要么就是希望krista自杀。
哈哈哈,我习惯性加一句,不是针对你的,因为豆瓣上玻璃心比较多嘛... sorry啦
你说的有道理,细想一下,Tar之所以不让她有机会进古典音乐圈是对她这种stalking行为的惩罚?Krista的精神问题其实完全是因为Tar对她的精神控制引起的,我不觉得Tar的目的是让她自杀,只是想摆脱这个人,不进圈子的话,可能更容易避免遇见?
看来krista是真喜欢tar,而tar只是把她当件衣服。
是的...
往这个思路上再仔细想想,Krista对Tar的执念,完全是因为她把Tar作为精神上平等的前恋人,这也跟她的家世有一定关系。可以想见,由于父亲的关系,Krista可能从小就在各种社交场合和名人rubbing shoulders,所以她心目中的Tar,只是一个人,所以才会产生了精神平等的错觉。而相对的,小助理是把Tar完全神化来膜拜的,对她给予的关注简直受宠若惊,所以在同样被玩弄和抛弃后,她才跟Krista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而对Tar而言,这些崇拜她的女孩儿们,都是一件件面目模糊的玩物,包括她自己的妻子在内,在精神上跟她都不是平等的,都是她用来满足权力和欲望的物件。影片开头的那个拿着红色爱马仕的崇拜者,其实一开始就点明了这点。崇拜者不仅仅要自我奉献,还要把她看上的包包拱手奉送,因为这是完全不平等的关系。而从Tar的态度上就不难看出,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稀松平常。所以长此以往,她完全不可能把任何人当成跟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他们有的是玩物,有的是有利用价值的工具人,有的是潜在的猎物。而无论是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是可以利用完弃如敝履的物件。
很有道理的细节解读
你说得很对,Tar在关系里只允许自己掌权,她跟小助理的原话很说明问题:“But that (The three of us were so close) was before she started making demands.”
想起前阵子看到一个女孩说她的铁T伴侣非要她生孩子……任何关系都有权力斗争,这关乎每个人个体层面的自信和力量,同时也要看到结构上我们处于很不平等的男权体系当中,这两者其实完全不矛盾。Tar因为个人能力和运气在极致男权的古典乐世界里出人头地,并不能代表性别不平等这事儿就不存在了,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古典乐大师涉嫌性侵呢?片中不露脸的audition初衷就是为了对抗性别歧视而设计的,然而能够清楚看到鞋子的台阶告诉我们,这个制度虽然减少了不平等但也绝非完美~
如果片子没有最后一段,那可能就只是一个社交媒体怎么用“me too”把上位者拉下水的故事,但这部片子的重点就在于,Tar在最后终于直面了这个男权体系对女性的压迫与伤害,终于看到自己因为权力欲熏心完全站到了女性的对立立场上,并且一定程度上“洗心革面”,走入了与她此前所推崇的古典乐世界(她以为是中立的,然而男权意味十足)相比,完全崭新的世界(片尾怪物猎人配乐的解说词),实现了精神与价值观的成长。
哪有洗心革面,看她出事后跟公关公司开会时候公关公司的人说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故事”就知道了,这是去东南亚开发下沉市场去了。过几年风头过了,找个噱头换条赛道再杀回来,然后出几本书,大师“波澜起伏”的人生又添一笔。具体参见罗志祥,现在“朱碧石”在东南亚混得风生水起,都是一个运作套路而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