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时期养不起孩子,就想送一个到蒙古去让人养活。作为哥哥的小孩杜思瀚害怕自己被送出去,故意让自己淋雨生病了让妈妈照顾自己。妈妈没办法,就把妹妹杜思珩给送孤儿院了。
萨日娜(马苏)家里的儿子那木汗是个哑巴,没有闺女愿意嫁给那木汗。她就去孤儿院领了思珩回来养,有善心是一部分,但也不排除寻思着养一个童养媳,将来做儿子的媳妇儿。
思珩长大后国色天香,那木汗很中意她。但是思珩心里对生父母的弃养有疙瘩,总想回去找生母。后来养父母要把她嫁给那木汗(这段影片中应该是删了,因为不删就不能体现民族团结。本人认为删后本片由四星降为二星),思珩只好离家出走,误陷流沙生命悬于一线。那木汗追来,舍命救了思珩,自己死了。
养父母让思珩改名叫那木汗,替死去的那木汗尽孝道。思珩终于在大草原扎了根,结婚生子,世代繁衍。
六十年后,哥哥杜思瀚来到草原追导思珩,以了结弥留之际的亲生母亲的最后心愿。
其实,这个剧本如果不考虑政治正确和民族团结等干扰因素,就单纯的往深刻反映人性的方向去拍的话,会成为十分经典的一部电影的。可惜这上好的素材了。
哥哥护短护犊子,跟爱情不搭嘎吧。养母一家那么善良,完全不可能是爱情线
也不完全是哥哥保护妹妹那么简单吧。在那个婚礼上,别的男孩盯着思珩看,他千方百计地挡着;思珩和男孩交往,他又生气躲开;而且又不是亲兄妹,而且自己是哑巴找不着媳妇儿,又和这么个漂亮女孩朝夕相处,就这些因素,搁谁身上都得对女孩产生占有欲吧!
当然,电影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导演在刻意弱化那木汗对思珩的爱恋和占有欲,毕竟养兄妹之间的恋情也不怎么能被大众接受。
哪怕是爸爸,别的男孩觊觎自己家小公主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这样的举动,这也合理。除非导演真的有删减,至于真实事件的走向怎样更是说不准
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在自己的朋友都结婚的情况下,又没有女孩儿肯嫁给自己的情况下,对身边的美丽女孩子产生强烈的爱情,这个才是合理的。然而这部影片明显的方向就是体现民族大团结,所以就弱化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那木汗设定成一个哑巴,为什么他不能是一个正常的男孩子?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和思珩正常的恋爱结婚了?那是不是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就被严重的破坏了?
正常的男孩不能给思珩娶个嫂嫂吗
不太现实吧?那木汉是个哑巴,片中都已经说了,很难给他娶到合适的媳妇的,他们是牧民,平时的工作就要吆喝牲口,一个哑巴根本就不能胜任的。萨日娜当年领养思珩,我觉得是有一些想给那木汗找个媳妇的那种私心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