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的佛教元素浓厚,或者说有很强的释家意象。倘若奔着看孤注一掷2去,那恰恰会很失望,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个反诈宣传片,反诈仅仅是讲故事的手段与过程,不是目的。故事主要的目的是讲目连救母亲,自己也得救,不是奔着讲地狱多么多么可怕去的。地狱(传销诈骗)可怕,是应该警醒,但如果只讲这个,那影片后半段便无用了。
认为多余或者看不懂后半段母子戏份在干嘛。换个角度,跳出讲反诈的故事框架,草木人间不是奔着反诈拍的,重在子与母的救与得救。当我们把视角换成目莲救母的典故,就觉得,后半段变得合理了,顺眼了。
至于为什么电影和佛家扯关系,因为男主角叫目莲哈哈哈哈哈。
片中有很多儒释道三教合一后的元素,当然释家的空空,占了比较明显的一部分。片中一次都没有正面出现,只存在口中,后来又疑似遁入空门的父亲何山。他的儿子何目莲,目莲这个名字已经相当明显了。很少有男生叫什么莲,当我看到何目莲的第一反应便是目莲救母的典故。盂兰盆节啊,饿鬼解脱啊,目连救母尽孝的同时自己放下了执念啊云云。加上佛庙出现,何山给儿子何目莲过生日雕刻莲花,片中出现神佛菩萨的莲花台座等,都在提示着释家意象。
此外,之后的故事发展更加证明这一点,与典故中的目连一般,何目莲把母亲吴苔花从地狱中(传销组织)拯救出来,从虚假的成功走出,何目莲自己也获得了救赎,不在刻意自私般苛求父母非得在一起,把对父亲的执念放下了,整个故事感觉与佛家思想较为贴合。
与典故中本就作恶的青提不同,吴苔花她善良,是一名普通的重庆来杭务工的农村妇女。她的人生很现实,其经历让人尴尬到不忍去看。不是我想拉踩什么,而是草木人间对诈骗的描绘比孤注一掷真实的多,因为真实到一定地步,所以尴尬也到了一定地步。因为自己知道这些黑暗,但好像闭上眼睛逃避了,就能当这些惨痛的事情不存在一样,电影看的难受,看的也让我很愧疚。
以吴苔花为代表的这些我们社会真正的底层人物,没文化,没学历,没好工作,家庭不好,人生一辈子能望到头,不会有什么实质改变。他们不被主流社会的成功所接纳,在有钱就是成功的功利评价体系中,他们很失败,各种意义上的失败。他们活得小心翼翼,让人心酸。
影片中吴苔花对儿子的谩骂,“你很厉害,你是大学生,你很自私,和你那个变态的老爸一样都不正常,我被骗了我也开心,我花钱买一个快乐,我是自信独立的新锐女性,不是那个让人瞧不起,老土,自卑,被抛弃的吴苔花”。很真实的人物心理活动写照,吴苔花被丈夫抛弃后独自抚养儿子,自己打工靠微薄的薪水撑着,被欺负了也只能忍气吞声,想成功但无门路,以后儿子结婚也得要彩礼钱,何况自己家里这种情况,有没有人愿意和儿子在一起还是问题。
这种失败本质不是“吴苔花”们的,是我们这个主流社会意识的。换种态度,社会不再功利,他们也可以过得快乐开心。是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压的他们喘不过气,压的所有人不得痛快,而不是他们本身有什么滔天大错。在华尔街那帮人眼中,这些人就是纯粹的“垃圾人口”,赤裸裸的社达,毫不掩饰。这种揭示太刺痛了,所以我尴尬的不想看,而尴尬本身就是可耻的。(吴老爷心善,见不得人受苦,所以把他们(流民乞丐)都赶走了),这一刻有这种尴尬感觉的,都是“吴老爷”。
吴苔花想成功,但普通的农村妇女想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得多难啊?不是所有农村妇女都可以和刘小样那样,况且就算刘小样也没有变成俗世大众要求的成功人士。既然主流排斥我,贬低我,抛弃我,那我找一个接纳我的,拥抱我的。所以,蝴蝶国际“真诚”拥抱了这些“失败者”们。与其说这是什么社会矛盾尖锐的结果,不如说,整个社会成功的价值体系都是种错误,以金钱为基准,人本身在哪儿呢?
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很震撼。上一回这么震感的是读《红楼梦》,这也是一部蕴含三教思想,佛家思想的一部著作。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对这首好了歌的解注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佛家意象出发,人世间的俗世是无尽苦海,众生在婆娑世界沉浮,不得解脱。所有反认他乡是故乡,都在不停的争!争!争!(换成卷,好像也一样哈哈,卷卷卷)
影片里被传销欺骗的人,不过是想活得不窝囊罢了。何目莲,把母亲从地狱中解救了出来,从争中脱离。何目莲自己也放弃了追求什么爸爸妈妈我们一家美好幸福的在一起这种幻想,回归平常的生活。
完全放弃俗世,遁入空门是种选择,影片中何目莲的父亲何山疑似如此。但这也不过是缩头乌龟。
目连救母的故事演的并不完美,母子两个人一个脱离传销打回原形,一个放弃了幻想,都回归了冰冷的现实。但抛开功利评价那一套,故事又是完美的,因为两个人都得救了,这就是有意义的。
写得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