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译名为《阿雅与魔女》,但其实,日语中的“魔女”,对应中文应该是“女巫”的意思。
这种把日文名不加翻译直接用的做法,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逆袭”已经快成为中文的常用词汇了;还有网媒上各种《进击的xxx》,你知道“进击”是什么意思吗?
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魔女宅急便》开始,如果好好翻译,应该是《女巫快递》。但台湾是直接字面用,我们较晚引进过来就先入为主,于是也不纠正了。
于是,依靠港台这个媒介,大陆就这样慢慢被影响着。同时,用外来新奇词显得洋气的做法,让商业也成了推波助澜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台湾对于日文的拿来主义在于有过殖民历史,尚可辩解,我们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
也许有人会说,文化就是互相影响、彼此融合。但,你融合我,还是我融合你,这,是个问题。
最赞回应
中文,不属于你我,它作为一种语言,是有“生命”的,从古人第一次涂涂改改创造它开始,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一直都在不断地吸收、舍弃,进行自我进化,以顺应最适合它的用法。说到底,这是一种工具,就像流水一样,每一次的形变,都是大环境驱使的。我们没必要原地踏步的拒绝这些变化,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不进则退这个道理。与其觉得这是对中文的一种懈怠、不尊重用法,不如敞开怀抱,接受这个新的世界,多出去看看,没必要这个也代表我,那个也代表我。
蛇果、车厘子、凤梨,这些也是港台来的词。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尊重汉语固有用法,充分利用好汉语特点进行的翻译都没问题。就怕毫无顾忌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
中日翻译有汉字的直接搬运汉字不是很常见么,女巫和魔女就字面看也没啥严重歧义,为什么非要非此即彼而不能视为近义词呢
中文,不属于你我,它作为一种语言,是有“生命”的,从古人第一次涂涂改改创造它开始,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一直都在不断地吸收、舍弃,进行自我进化,以顺应最适合它的用法。说到底,这是一种工具,就像流水一样,每一次的形变,都是大环境驱使的。我们没必要原地踏步的拒绝这些变化,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不进则退这个道理。与其觉得这是对中文的一种懈怠、不尊重用法,不如敞开怀抱,接受这个新的世界,多出去看看,没必要这个也代表我,那个也代表我。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