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兄弟俩角色的“反转”引发评价不一,很多人被狠狠戳到泪点哭的稀里哗啦(比如我),也有人似乎被“戳到自恋”讨厌这个“诡计”(可能感到被精心设计的“卖惨”骗了?)
我觉得这个反转是必不可少的,对观众起到的冲击恰如十岁的有杰跳楼对整个家庭的冲击。
我们以为受伤的小孩最终长大了,虽然他小时候遭到全家贬低,被爸爸虐待,被老师惩罚,被同学嘲笑,青春期叛逆,成年后离婚,在职场混的也不好。但就像班长一样,这些都“过去了”,他好歹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这也正是郑老师执着要找到留遗书孩子的原因。
可真相砰一声落到你眼前,那么活生生的一个孩子被击垮了。他主动拿出家法请爸爸打他,可爸爸说再也不打了,彻底放弃了他。爸妈带弟弟去旅游,不会带他,他被全家抛弃了。
有杰没了生的希望,同时强烈的自责自罪让他幻想,没有他,家庭的所有问题都会解决。但他不知道,这个家本身就快烂掉了,正是有他作为替罪羊,所有人不想接受的蠢笨、无能才能被分裂出来投射到他身上,家庭才能勉强维持稳定。
当他跳下去,一个生命真的就没了。你再震惊、悲伤、懊悔也好,他都回不来了。这个家庭无法再使用分裂投射的防御机制,于是换了一个,父母面对死亡的方式是彻底的否认,对外宣称有杰病死,把他所有东西清理掉。
他们能够换个城市假装三口之家重新开始吗?我猜爸爸原本是有这种偏执的可能性的,可是妈妈先崩溃了。她离家出走,丈夫、儿子全都不要了,她否认地更彻底,要把所有痛苦从自己身上赶出去。而爸爸失去了所有可以证明自己有价值的工具(我赚钱养这个家),也失去了所有投射自己无能的客体(你笨是你不努力),所以他也垮了。
有杰没了,有俊作为幸存者,因为深深的内疚,认同了哥哥。他继承他的角色,也继承他的遗志,成了个叛逆少年,当了老师。
我认为并不是导演要“骗”观众让大家以为有俊是有杰,而是有俊自哥哥死后,无意识幻想中就想要抹杀自己作为哥哥活下去,观众的错觉恰恰是他自己的错觉导致的。其实少年有俊的演员长相跟妆造,就把我是有俊写在脸上了啊,导演并没有要骗人。
学生的遗书激活了有俊关于有杰的回忆,他终于想起那些内疚跟悔恨,明白自己再怎么假装有杰,真的有杰已经死了,有俊也无法继续推进虚假的人生(永远不会ready)。阻止学生自杀是一个象征,他在象征中完成了对哥哥的救赎,对自己的救赎,他终于迈过了这一关。
最后跟爸爸的和解,与其说和解,不如说两个人一起进入了哀悼。爸爸临死前说想不起有杰的脸了,只记得他一直讲对不起。他终于看到童年有杰是如何作为一个工具存在的,家里那个不停犯错承担怒火然后道歉接受所有糟糕的垃圾桶。
爸爸能看到真相,有俊才有机会也讲出真相:他是多么懊悔,自己过去为了自保,也把哥哥放在了替罪羊位置上,他是共谋。他对哥哥的爱被恐惧阻挡了,如果靠近哥哥跟哥哥一样,他也会变成被贬低被抛弃的小孩,他害怕。
他的害怕一直持续到成年,职场上对上司只敢内心开炮,网络上对键盘侠不敢开骂。这样的小孩很容易成为权威的走狗,疏远跟欺凌其他同学的两面派。
还好他没有,有杰的死,家庭的崩溃,带给了他很多反思。内心修复的愿望让他成为了善良又有力量的好老师。我很喜欢片尾的几个修复,跟学生的,跟父亲的,跟前妻的。
或许在有俊内心也有跟母亲的修复,少年的他在街头盯着戴耳环的女士看,疑心那是自己的妈妈,那一幕让我落泪。他也模糊了对妈妈的记忆,但是记得那个耳环。那一刻他好像变成了童年那个小孩,呆呆站在街头,内心无限怅惘。
你写的好清楚,确实影迷看多了知道套路,清楚编剧这么写的原因就不会反感套路。而且本片反转用的并不炫技,跟人物心理逻辑是吻合的。
看的好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