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瓦尔辛湖 短评

热门

9 Paprica 看过 2020-11-15 21:22:28

不仅仅在讲家庭和家庭里的女性,还隐约勾连着两次世界大战(我不知道导演曾祖父参加的是一战还是二战),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导演的母亲是一个保守的进步者,在追求自由时,她仍总是想着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也让她最终回到了家庭。在那个时代,她过得很撕裂,一直在家庭与自由之间挣扎,再往前或者再往后一点,她可能都要好过些。而导演母亲的妹妹则是一个为了自由葬送自己生命的例子。整部影片对于60年代很暧昧。对于西方世界,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年代,但并不是每一个在那个年代生活着的年轻人都幸福自由。

6 小易甫 看过 2020-02-25 07:15:28

社会史、社会女性史、家庭女性史,导演这家人保存的资料也真是丰富到不行。纪录片也能全场座无虚席加无人退场,观影氛围非常棒的一场,之后再细说。

7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20-11-16 18:06:20

这片子一般人真的学不来,要有三代人共同培养的媒介素养,两代人共同积累的创作素材,还有种种的人与世界潮流的关系,意外离世对亲人的打击……才能做出这样一个丰富的文本,本质上说是“祖上积德”。

6 goffchen 看过 2020-10-17 21:02:08

还好没错过这场强叙事的片子,110分钟,4代人所有的细腻关系来回穿梭,家族、个人,个体、家庭,爱情、艺术,自由、信仰,太多时代烙印、个体跃进、性别主义的片段。尝试挣脱男人的嬉皮士追随者最终回归家庭,满世界寻找home 的女性最终通过meditation发现inside heart. 亲情无法被回避,也最终带给人慰藉。我们追寻的答案,也需要去从过去每一段经历、联结、环境中去和解。life is perishable, but no reason to be afraid. We seek for the secret of life and ourselves. But the inner status of peace is from ourselves

6 宋雯婷 看过 2020-11-16 21:25:32

堪称完美。“愤怒即仍不自由”“我现在依然感到艰难”,respect!

4 胤祥 看过 2020-11-30 05:50:07

#第8届德国影展# 今年柏林错过的几部该看的片之一。archive footage。剪辑精湛,非常动人的家族女性史诗,但主要也是因为母亲的人生实在太精彩了(而且恰好是个摄影师,有大量影像档案)。影片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欧洲视点(但是德国那边谈的不太透了)。不过今年这几部archive footage/found footage看下来还是更喜欢[鸟类变形记]和[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了。

5 路米內 看过 2020-10-17 22:24:23

还蛮有意思的,导演和母亲安娜的创作者身份也很有趣,相当一部分影像素材其实来自摄影师母亲,然后影片里还仪式性地对调了拍摄与被拍位置,象征了一种延续吧。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已故的母亲妹妹芙罗口这条线,嬉皮士、修行、极致体验、苦修、发疯、「精神病是一种新的体验!」母亲那个小团体也很有意思,不知道现场的学生观众怎么理解…反正中文字幕里68、共产的字眼都没有翻。

3 野树 看过 2024-03-07 22:04:44 北京

#20240307于德国大使馆。视角聚焦在四代女性。串起一张大网,把一家人的爱恨情仇全网络于上,而扰动这张大网的,是世界战争。女性分为二战前的两代和战后的两代,战前两代选择了安稳的湖边生活(但男性的不安定因素又在扰动平静的瓦尔辛湖水),而战后的第一代经历了丰富而又混乱的欲望诱惑和世界旅行,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驶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故事网上的关键节点是四个国家和两个人物:四国家是德国(灵性、修道院)、墨西哥(安娜和弗兰克乐队巡演、辛格信徒大会、导演她爸)、旧金山(毒品、嬉皮士)、印度(灵修、多伊特)。人物中最重要的不是两姐妹,也不是一夫四女(不止)的野性渣男,而是两个精神导师:灵性圣人基帕尔.辛格和新世纪音乐家多伊特,而这两个导师就如克里希那穆提般,都试图疗愈战后人类的心灵空虚和创伤。。。

6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看过 2020-10-17 22:23:35

#IDF2020# the transitive generation, the successive media, the anchored relationship and the forever Walchensee

8 史高治 看过 2020-06-20 01:58:43

2020年柏林电影节“德国电影展”单元(故乡)的佳作。女性视角下,五代人的家庭生活史。电影内外横亘一个世纪的丰富生活影像,既是纪录片真实性的最重要砝码,又是一个普通家族最珍贵的集体财富。作为家族支柱的第三代成员Anna是影片着墨最多的角色,她和妹妹Frauke作为“68一代”,在嬉皮精神感召下离开故土,渡尽劫波,只身回到故乡。这构成了影片最重要的一组矛盾:从奶奶Norma“没有选择”地来到瓦尔辛湖,到Anna女性意识觉醒,个体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拼命“鼓噪”,然而在影像和信件温情脉脉的诉说下,心中的瓦尔辛湖才是Werner家族真正的恩典。“故乡”的主题在片中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湖畔之爱,而更像是片中Kirpal Singh般灵性的启示和祝福。 影片最后祖孙三代面朝湖泊的镜头极富表现力。导演将长篇处女作献给了自己的家族,也是对故乡最好的答谢了

5 Kassy 看过 2020-11-15 18:15:26

安娜从德国经美国穿越边境至墨西哥游历。去了希腊、印度,为追随精神导师或寻找自我。她发现人是“极其小的、不完美的”个体。前半生过去,在瓦尔辛湖边的房子里,她面对镜头说:“如果你用看家乡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世界也是家乡。但是家乡…我想它至少不是此世的。直到现在我仍觉得那是一件太艰难的事情。”大量的照片和录像见证了四代女性是如何观察以及被观察的。在持摄影机的女性那里,主体的自觉早已产生,对于生命何如的追问及试验成为某种宿命一样的气质代际相传。片尾响起“腼腆的漫游者”:我们可能都是腼腆的漫游者,从此处到别处,从这一刻到下一刻。

4 海蜇影子 看过 2020-11-16 21:44:51

“纪录片是残酷的...它使你对时间感到畏惧”

2 超人叔叔 看过 2021-12-26 22:15:05

透过旧照片和湖边咖啡馆 以厨房中自成一派的女性为纽带 串联起旧金山与巴伐利亚 于编织的家庭史中回望各自身份的存在 四代人正是一轮回

3 后商 看过 2024-03-07 22:01:13 北京

从诞生到诞生,家庭录像带、日记本、报纸、照片、机构档案,我总是我们而我们从私语经这种种再抵达私语,anna坐到沙发上,她不适但按下普洱讲述一切的键,像这样很多故事按照时间线、相关性,尽可能简单地发生,以使在场所有人懂得、并清醒,客厅的,客厅的,客厅的坐将下来,手边那只湖被命名着,它是故乡也是人生,弗劳克反复跳入水中,反复和摄像机玩耍,她很快就疲倦了,墨西哥萨满、印度瑜伽、巴伐利亚她倒车加速加速撞死那辆车,弗劳克享受着这与世界之间的张力,她踩上玻璃、倒挂在雕塑上、注视着“表面”之后的表面,而她的母亲活了很久,活过了100岁,她只是好像误解了这一切,就像这样的纪录片,它无所不包,但我好喜欢弗劳克并不尖锐的口音,她对世界的挑衅和虚构,她满不在乎又格外笃定的神采。

3 阿成 看过 2020-10-17 23:41:28

#IDF#

2 弗兰克 看过 2020-12-23 23:06:01

极其感动,今年看过最好的纪录片。四代女性同瓦尔辛湖的勾连,其实通过媒介(包括信件,照片,以及最重要的纪录片)的方式,形成了个体史的叙说。我认为最高级的,是她们都在追忆一个已经消失,但是又为她们的生命投下巨大阴影的另一个人。一个人是如何活在别人的叙述里,并成为一个用过去的力量影响现在乃至将来的缩影和符号?宏大叙事的历史中有这种“人物”,但个体史为什么不能有呢?就像片末外婆说,她已经不做梦了,孙女说,不,你只是忘记了梦的内容。其实很多个体的历史,映照的正是人类的历史;一个人的思情,也是如湖水一样折射一群人的忧虑。这是纪录最可贵和本真的地方,只是我们只相信“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不幸”,却不相信这些不幸的经历其实可以成为不幸的经验。

1 lyinker 看过 2020-12-23 22:04:34

家族史 这样丰富的素材和人物故事不做个电影都是暴敛天物 看出了虚构的感觉 很艺术 瓦尔辛湖真的很美

2 一番 看过 2020-11-16 23:22:11

私影像的一种组织。很久没看到这样真性情的影像了

2 Pierre Douce 看过 2020-11-16 22:05:41

命运轮回感强烈的一个家族的女人们,不断出去触摸一下时代的波澜,又不断回归那个安静神秘的湖边,四代女人态度不一样,但结果是相似的。难得遇上一部以非常私人的感情角度来讲述那段爱与性与和平的青年历史的电影,看似是女性电影其实对所有年龄和性别来说都值得去了解。很喜欢她们去墨西哥那个部分,peyote的崇拜的仪式。

1 想乱思 看过 2021-12-30 23:28:31

9 女性 家庭 自由运动

> 去 永远的瓦尔辛湖 的页面

导演: 乔娜·吉·万德斯

类型: 纪录片

地区: 德国

片长: 110分钟

上映: 2020-02-24(柏林电影节)

预告片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