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镜鉴与诗意表达
——浅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山路十八湾》
作者:陈文 红音
《山路十八湾》取材于湖北省宜昌市税务局肖曙光真实扶贫攻坚工作事迹。这部全长120分钟的电影,大量地运用宜昌五峰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方言来叙说故事,令电影质朴、亲切、感人;而长镜头摄影、景深镜头和特写镜头交错出现,又让观众陷入关于扶贫攻坚、社会现状、人的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深度思考。在当今以“大制作、高成本”为吸引票房和眼球的潮流之下,不啻是一股清流。
电影来源于湖北宜昌本地真实的故事,拍摄地也是来源于湖北宜昌地区真实的农村。电影展现了乡里乡亲之间真实的矛盾和现状,呈现出了“扶贫攻坚”工作所遭遇的真实阻力和难度。当然,影片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扶贫故事,而是力图揭示出人性的高度、精神的力度。全片一支军号贯穿始终,军号声声,唤起的是抗美援朝老兵的革命情怀,是冯曙光传承的红色基因,也是扶贫工作者的赤子之心。精神力量的传承,由军号这个意象,让全影片得以连贯式的表达,这样的表达,让观众能受到聚焦式的感染和思考,在这样的感染和思考中,电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高度升华。
电影机巧地寄寓一只年代久远的军号为叙事转承推进物,隐性地串连起扶贫工作的三个跌宕时段,谱显出驻村扶贫干部冯曙光与十八湾村民们决胜扶贫攻坚事业的非凡历程。影片中三次军号的吹响,成为作品蕴积情绪、擢升情思的力度点,浮跃于扎实的叙事铺陈之上而令作品充盈着质朴真淳的情感化演,且在最后一声嘹远的军号中 完成了感情的完满释放,呼应着十八湾村人奔向富裕生活新征途的欣美结局而达到了琴瑟相和的艺术效果。
电影理论学家巴赞认为:电影的主题是真实世界。我以为,此处的“真实”指向的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也指向的是真实的人性世界。这部电影最为可贵之处:一是客观事件真实感人;二是精神世界真实感人。这两处的“真实”,由一个真实故事和一支军号来表达。于是,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了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双重影响。在这样的电影叙事之下,让扶贫攻坚工作具有了直达人心的深度和力度。深刻地展示了扶贫工作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义。与此同时,影片具备坚实的戏剧质素,影像叙述绵密稳致,其间“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情节的视觉渗融,丰满了故事链条,亦在主线之外漾出一份源自鄂西山区独有的民间俗韵。
作为讲述宜昌故事的国产新主流影片,该片精细研磨本土人物事迹,整合题材与社会、自然资源倾力建构出对于中国扶贫这一当代伟业诚恳而又流淌出诗意的自信表达。不难推测的是影片踩在全国扶贫攻坚赢取伟大胜利的历史节点 进入院线公映而显得格外“吸睛”,出乎意料的是它复以雅正素朴的艺术品格在放映中触动了众多观众的情感泪点引尔动容。透过影片,我们还看到了中生代作家与“89 后”导演新力量强强联手,对于现下主流价值影像化书写的多元探索。这一努力化解了传统宣教文艺作品惯有的生硬屏障,有效地弥合了主旋律题材与商业观看之间的罅隙,系近年来宜昌乃至湖北本土电影艺术创作最富智性的收获。虽然该片在主流价值深刻化开掘、复杂人性的立体刻画和电影片名的独到诠释等方面尚欠笔墨,仍不啻为从宜昌走 向全国、颇具时代镜鉴意味的新时期扶贫主题电影的光耀之作。大山深处,一曲军号,唤起了我们感佩的泪,更唤起了我们坚定的心……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伍家区电影家协副主席。中国艺术报)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