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汪曾祺谈《沙家浜》

石川河 2023-08-15 15:49:46 新疆

作者:胡天培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一百年诞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纪念性的文章,大都称赞先生是美食家,会做菜,善饮酒。我觉得汪先生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文学艺术。 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8月间,北京市文代会在国务院第四招待所召开,我参加了。一天上午开小组会,老同学徐城北有事找我,临吃饭前,我送他回家,刚下楼梯,看见一个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普普通通的老头,从楼道里走来。城北说,那是汪曾祺,我跟他说几句话。没容城北开口,汪先生就笑着说:你也开会来了,你父母身体怎么样?城北拉着我走了过去:我没有参加会,我是来找他的。他向汪先生介绍了我。汪先生很热情地和我握手,还问我在哪一组。 城北的父母徐盈、彭子冈两位长辈都是大公报的名记者。徐盈老伯和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过大公报的副刊,汪先生是沈先生的高足,城北和汪先生早就熟悉,多有往来。午饭时间已到,人们蜂拥着向餐厅走去。城北要离去。汪先生说:甭走了,这里每餐都有富余,咱们一块吃吧。席间我和汪先生聊了几句,他告诉了我他居住的房号。一天晚上没有活动,我敲响了汪先生的房门,应声进屋。汪先生好像刚喝过酒,正半躺着休息。他挺起了身,亲热地招呼我坐,还问喝茶不。 在八个所谓样板戏中,我最喜欢的是《沙家浜》,知道它是汪先生编剧。我们谈话中很快谈到了这个剧目。汪先生说:《沙家浜》不能说是我的创作,江南一家沪剧团早就上演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原名叫《芦荡火种》,我们团只能算是改编。我问是毛主席把它改名《沙家浜》吗?他笑了笑,说:改编也不是我一个人,署名不是好几个人吗?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我知道那时候不提倡个人创作,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以集体的名义发表,何况汪先生又是1958年错划的“右派”。我从几位作家口中得知,京剧《沙家浜》的主要创作者就是汪曾祺先生。我为先生的谦虚发自内心的感佩。我连声赞扬《沙家浜》的成功,特别夸奖了“智斗”一场的精彩。他说《芦荡火种》的基础就好,几个演员的表演、演唱都很出色。我问:京剧原来演阿庆嫂的不是赵燕侠吗?他说是啊,赵燕侠对塑造阿庆嫂这个人物贡献很大。我又问:那为什么后来不让她演了呢?拍电影也不是她。汪先生说:是啊!样板戏的一切都是江青说了算,江青对有才华的名演员是笼络的,而且好施小惠,她送给芭蕾舞演员白淑湘、京剧演员赵燕侠一人一件毛衣。白、赵都是名角,也是有个性的演员,对江青的专横看不惯。白淑湘干脆把江青送的毛衣扔了,赵燕侠也从不穿。江青问过赵燕侠,我送你的那件毛衣我穿着很合适,你怎么不穿呢?燕侠说:我比你胖,我穿着难受。这不就把江青得罪了吗? 我问汪先生:样板戏这一称号是江青封的吧?不是她还能有谁?其实称“样板”是不科学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很多品种,每个流派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优秀作品和剧目,有自己的读者群、观众群。这样才能算是百花齐放,才有繁荣的局面,才能满足广大读者、观众的需要。“样板戏”唱了好多年,也没有起到样板作用,带来文艺的繁荣。十年中,八亿人民看的就是八出戏。这主要是因为样板戏的创作方法有问题,一是主题先行,二是“三突出”。所谓主题先行,就是作品还没有写,已有了主题。《沙家浜》本来写的是一个地下联络员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保护了一批伤病员的故事。可是上层领导要求把它的主题改成以武装斗争夺取最后胜利,这就只能加强郭建光的戏。所谓“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突出一号人物,调动所有艺术手段,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既然是以武装斗争为主,郭建光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戏本身是围绕着地下联络员阿庆嫂展开情节的,演郭建光的谭元寿唱得再好,演得再好,也没有阿庆嫂的形象丰满、生动、感人。往往是为了把第一号人物写得高大、完美,就脱离生活,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去生编硬造,去拔高,写出的人物只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一类,他们没有家庭,没有亲朋,没有个人生活,就是一心一意忠于领袖干革命。乍一看,还挺惊人,但低头一想,就会问自己,这样的人物生活中存在吗?答案是不太可能。这样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淡薄了。当然有些人看了样板戏还是鼓掌的。 汪先生声音不高,缓缓而谈,对自编的已名扬全国的样板戏谈出缺陷。我学到不少文艺知识,更感到先生的可爱、可敬,他是位很严肃的作家。 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界、出版界对我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多次评选,无论有无读者参加,汪先生的名次都仅在鲁迅先生之后,和巴、老、曹、茅及乃师沈从文先生并列。许多内行都称汪先生是大师级的作家。以前我觉得汪先生的作品比较少,又缺长篇巨制,能和那些写了几百万、上千万文字,早已闻名国内外的大作家相比吗?近来我反复看了汪先生的两个文集,还多次通过电话向专家请教,深受启发,《受戒》《大淖记事》这两个名篇早已被专家和读者视为了不起的作品,就不必说了,《王全》《七里茶坊》两篇小说中的人物也是感人至深的。我长期在农场工作,汪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地区一家农研所,实际上也是农场,我们平日所接触的人是相似的,都是农业工人。读汪先生描写农场生活的作品,倍感亲切,《王全》中的王全,是个大车把式;《七里茶坊》中的老刘,是个淘粪的,还是个临时工。他们既不是党员、团员,也不是劳模、干部,也算不上积极分子,有时还自觉不自觉地说些不合时宜的风凉话,诸如嘲讽一时盛行的浮夸风,对物资紧缺不满,但他们都热爱农场,工作主动认真,关键时刻自然地显示出他们的高贵品质。王全对偷饲料者深恶痛绝,忍无可忍,打了对方一顿,本来应该受表扬的他成了批判对象。老刘和作者等四人去城边七里茶坊淘粪,他不怕脏,不怕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虽然他对买不着酒和猪头肉一类有抱怨,但一听说同事小伙因缺钱买彩礼对象要吹,立刻掏钱相助,解决了小伙的困难,成全了一桩婚姻,而他个人还没有老婆。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源于生活,写得自然、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充满了人情味儿,概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让人读了觉得很真实,既感动又得到艺术享受。 专家们和内行读者都认为,汪先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都是从生活中来,表现手法自然而高妙,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翻译成何种文字,都是艺术品,都没有过时之说,都受读者喜爱。 汪曾祺先生作品不少都是在朋友或编辑的推动、请求下写成的。他不想成为文学巨匠,但他确实是文学巨匠。他在文学史上,必将有其应有的地位。 ——2020年8月21日《北京日报》(第14版)报道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沙家浜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影片摄制小结(石川河)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