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播出一集,但第一集一个半小时的内容,已经把背景交代的很清楚,内容起承转合也可以当作一部电影看。之前看过的日剧医疗剧有:《医龙》《Doctor x》《黑色止血钳》《code blue》,说实话,上医科大学和读研期间很喜欢这样的热血医疗剧,主角有近乎完美的技术和品德,面对强权,凭一身技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读书期间的明灯。其实上述医疗剧中的内容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
1.首先是医疗技术,医疗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学科,到目前,人类并不能穷尽所有的人体知识,很多疾病连确诊都很难,即使确诊,很多疾病也以保守治疗为主,真正通过外科一刀治愈疾病的毕竟都是确诊后的常见病,而剧中常见的罕见病,虽然看剧时很爽,但实际操作时是不合适的,既然是疑难病,就需要反复讨论和权衡,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可能会失败,这才是医疗的常态。
2.其次,国内的医疗环境很差,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可以说是荡然无存,医改政策一味的追求便宜实惠,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但也丧失了医疗行业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纯科研的医生临床技术薄弱,纯临床的医生晋升难,几乎成为一个悖论。作为医疗从业者,虽见行业乱象丛生,前途渺茫,但力不从心,无力对抗体制。
而看完这部剧第一集后,深切感受到编剧的用心。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体制和国情有类似情况,特别是医疗体制内部的弊端,面临的难以调和的悖论几乎是一致的,难得的是,很多在我国不能言说的秘密,在日剧中可以这么深刻的反应,让我对日本导演的务实和细腻心生敬意。以下有剧透,请慎看:
我推荐本剧是因为如下原因:
1.背景真实:大医院工作负荷过重,大医院医疗资源稀缺是日本和我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像我所在普通的三线城市,有四家三甲医院,东南小城,300万人口,算是不错的配置吧,但每年冬天,仍有急危重症病人无床可住的情况。国家医改中似乎有推行社区及多点执业的趋势,但推进速度慢,基层管控严格,基层和私立医院发展的并不好,特别是此次疫情期间,基层及私立医院甚至停摆了,造成公立医院的压力过大。而这部剧让我感动的是,有原医生父亲所在的医院其实是回归了医疗的本质。病人来医院就医其实是希望立刻得到很好的安置,当被告知无床位或者医疗水平不够,建议转院的时候,其实是愤怒而绝望的,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有原医生父子的德性让人敬佩。
2.人物选择符合人物处境:有原医生在东京顶级医院就职,业内专家,前途无量。留在东京似乎才是符合一般的价值选择,有原医生选择辞去原先职务,回去接手父亲就职的快破产的医院这个烂摊子,似乎太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想想,不难理解,东京的工作忙碌而熟练,有原医生得心应手,已经进入职业的舒适区,往往会有迷茫,我做医生这几年,越来越觉得自己冷漠,很想回归医疗的初心,一切为了病人,其实这个主旨,又和前面我看过的热血医疗剧不谋而合。有原医生性格雷厉风行,在很多细节都能体会到:在父亲医院遇到的食道破裂患者的抢救、当得知父亲医院要被卖掉,当机立断辞去东京工作,来父亲医院就职、就职副院长后几次改革的措施、最后决定罢免院长,这些都能体现有原医生的性格,进而,有原医生作出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角是可以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
3.虽然过于理想化,但有原医生有贵人相助,因而他必然成功,结局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但我们看日剧在意的永远不是结局(悬疑剧例外,比如:轮到你了),有原的妻子、银行的职员和社长等,特别是银行的社长,在了解有原的处境后,并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先观望,再决定是否撤资,这符合一个优秀投资人的性格特征,虽然这里面有社长和有原父亲相交甚深的原因在,但成熟的男人,真的是拥有让人回味的魅力。
我会一直追下去直到这部剧结束,希望有医疗行业的同道和我一起追。
从评论中,我才知道有原医生的扮演者是前首相小泉的公子,之前看《黑色止血钳》时并不知道,但觉得对角色的把握蛮精准的,笑容很治愈,会继续支持他。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