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看的性侵案件改编的电影很少,因为每一次看完都会让我有一种无力感。但这部作品在我看来还是较为温暖的,因为有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
其实剧情上大致也就是讲述性侵案件的发现和解决,与《熔炉》不同的是,我更能在这部片看到聋哑人尴尬的社会处境。


老人和聋哑人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但是因为老人会“喊疼”,所以聋哑人只能成为弱势中的弱势。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也只能安慰他“警察都是坏人”,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为什么警察不愿意相信你”。

更心酸的是,女孩在被侵犯后还想着回到原本的学校——她不愿意去“听人”学校成为异类,人的自尊真的输给了旁观者的目光和议论(可参见“两人观看复联”处)。


小光在性侵的几年中从哭泣反抗到麻木接受,甚至到最后斯德哥尔摩式地对性侵者有好感……很难想象长期的性侵究竟会怎样影响一个人。
无论是女老师告诉贝贝“你要告诉他们(性侵者),他们知道你不喜欢,才不会这样”,还是男主对于“听人”学校同学的控诉,还是菜市运货员的不理解。我们都可以看到聋哑人不仅是生理上的失语,更是在社会处境的失语。他们无法与常人交流,无法被常人理解,所以他们只能抱团,即便这样的抱团意味着放弃尊严。

最后,分享前不久外国文学老师说的一句话吧,“其实在学术领域,很少有人研究残疾人,因为谁都不想变成残疾人”。那么,这部影片也算是给我一个警示吧——永远审视自己对于残疾人群的态度。
最赞回应
感同身受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好事上。一个文明社会,是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开始区分的
请不要称呼他们为聋哑人,这是有冒犯意味的称呼,不会用口语表达不等于哑,只是其他人无法理解手语
这个词不客观喔,参考这篇https://www.douban.com/note/754825079/
感同身受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好事上。一个文明社会,是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开始区分的
请不要称呼他们为聋哑人,这是有冒犯意味的称呼,不会用口语表达不等于哑,只是其他人无法理解手语
聋哑人是客观的词语,为什么会觉得有冒犯的意味
这个词不客观喔,参考这篇https://www.douban.com/note/754825079/
看了文章,并不认同。
另外为啥文章链接总会自动跳转到首页?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