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的结构 短评
8 有用 brennteiskalt 看过 2020-02-26 01:53:48
波兰农村冰天雪地的冬日风景是扎努西影像风格几近完美的处女作里最重要的角色,它显然是60年代波兰僵化政治环境的写照。扎努西是在询问这种体系下人性的可能,是在寻找人工水晶里凝滞的分子结构里维持生活的方式。两位男主角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两种选择,尽管导演对一位有更多的同情,但对另一位也充满了理解。影片里强烈的生活气息取消了任何主题先行的嫌疑,这两位奔四十的人大男孩式地争斗和发泄青春最后能量的场景是这部电影最可爱的段落。影片最后一镜把目光转向星空,知识分子理性的视野里出现了神秘的元素。是啊,生活的、政治的秘密都在星星里。
6 有用 火娃 看过 2023-11-23 14:06:52 福建
8/10。扎努西用科学与生活的关系,验证了德勒兹晶体影像中晦暗与透明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晶体的晦暗面也可以变成透明,影片中两个科学家虽是朋友,但际遇截然不同,马雷克事业有成,拥有神采奕奕的正统科学的光辉,但因登山事故退隐乡村的扬,却蛰居于雪地和森林里,做着默默无名的工作、生活昏暗无光,但当扬对复数理论进行哲学沉思时,他就会发出一道闪耀的科学之光,他拒绝为政治权力服务。马雷克的角色和[山巅的呼唤]的主角形成了互文,后者在政治权力主导的普遍与良心脱钩的社会里,无法过着行为和道德一致的生活,相比扬纯科学的信仰和真实地活着,那些官方科学家反而生活晦暗。乡村和城市也构成了现实与潜在影像的交换,安娜进城看到的工业景观、卖衣市场、橱窗里的帽子和色情电影,代表了她不跟扬而是和马雷克在一起,可能过的另一种人生。
1 有用 柳三行 看过 2020-02-27 01:29:17
总体上,60至70年代,好莱坞是衰退的,为了谋求发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融合更多艺术电影增加表现力;二,制作低成本吸引年轻人的电影。而这两点有各自重合和独立的地方。同时这个时间段是电影最多元化的时候,法国新浪潮、日本新浪潮、先锋派的发展、纪录片到直接电影到元纪录片……结构电影虽然发展出一部分解构电影,但其余部分至今还未得到开发和利用。整体上,所有的电影即将染上比较强的政治色彩、更风格化的电影美学,而本片就停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极大淡化了电影美学,完全去除政治因素,或许对今天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无分级、政治敏感、下沉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有用 Muto 看过 2021-04-29 12:33:52
在《水晶的结构》中,我们以「知己知彼」的视角,探访、体验并审视着辽阔而壮美,严谨又诗意,共同且私人的世界格局。扎努西这部简洁优美的作品是一部试图「去中心化」的「观察」电影。他以「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姿态邀请「外星文明」入驻知识分子所理解、设想并建造的社会模型——当我们还「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片极寒之地的温暖,而当我们走出现代文明的庇护——正式踏上这片「净土」的那一刻,我们已然被一股炽热而深沉的爱意,以及浓浓的亲情紧紧裹住。我们发现,主人公们除了在书斋里进行深耕——整日与看似枯燥的理论和公式为伴之外,生而为人的「科学家」以及这所「实验室」完全置身于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界当中,而借由规律性所提炼出来的「科研成果」无疑也都是「智识交流与情感互动」二者彼此「劳逸结合」的产物——堪称完美。
导演: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 芭芭拉·弗热辛斯卡 / 安杰伊·扎尔内茨基 / 扬·米什沃维奇 / Wladyslaw Jarema /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类型: 剧情
地区: 波兰
片长: 74 分钟
上映: 196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