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上午《早餐中国》,和舌尖每一帧都力求精致华美不一样,它好像更真实更接地气,不是每位烹饪者都能在明亮整洁的厨房工作,更多身边的“师傅”只有一方灶台,几张桌子,一面小店。
早餐,对多数人来说是忙碌,求快的一餐,因此简短的时间更考验食材与做法,看下来各地早餐离不开米,面,猪肉,牛羊杂这几种,也许饱腹感,油腻感,和温暖就是构成美味的终极配方。
没有刻意煽情,对每位辛劳者背后的故事也是点到为止,克制和尊重是打动观众更高级方式。
媒体总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街头破落的小店才是美食的传承,光鲜亮丽的连锁店只是没有情感的流水线。但从理性的角度,我一直在想食物中的“情感”是什么?独特的食材,做法,配方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标准化,为什么美食一定要拘泥在一家小店呢?
从这个角度,我们对那些尝试去将美食标准化连锁化的创业者更应该多一份尊敬,而那些成功了的,让美味和情感突破时空的,大概是难得的艺术家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