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專欄/《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論「抗日?殺同胞?吳湯興史實翻案」
過去國民黨的教育每談到一八九五年台灣的抗日,都只著重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然而這些人的「抗日」,禁不起歷史檢驗。唐景崧幹了十天的「台灣民主國」總統,日軍還在基隆,他就跑了;丘逢甲的抗日始終只是紙上功夫,說什麼「桑梓之地,義與存亡」,實則不曾打過一兵一卒一彈一砲,就捲走軍餉十萬銀兩潛逃了;劉永福也在主力部隊還未和日軍交戰,就抱著心愛的小狗從安平開溜了。最荒唐的是,唐景崧找來的一堆廣勇(廣東兵),駐守在北部,軍紀敗壞,擾民有加,抗日無能,最後官兵還變成盜賊!
真正投身抗日的,如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率苗栗、新竹的客家子弟兵奮勇抗敵,捐軀成仁,卻因過去課本少提而不為人知。兩年前我有感於此,特在本專欄發表〈烈士與豎子〉一文,將吳湯興與丘逢甲等人對比。我不禁想起連橫在《台灣通史》論丘逢甲時,將吳湯興拿來比對的一句話—「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
最近以吳湯興為主軸的電影《一八九五》,雖未能淋漓表達李喬原著的內涵,但已可讓國人對吳湯興的印象有了初步輪廓,值得嘉許。
然而電影《一八九五》推出之際,中國時報卻出現以「抗日?殺同胞?吳湯興史實翻案」為標題的新聞,指出吳湯興的部下劫殺廣東籍傭兵「河南勇」。報導中引述台灣文獻館林文龍研究員的訪談,指出原要號召民兵北上抗日的吳湯興等人,見到河南勇身上帶著金帛,要求留下財物,河南勇開槍拒絕,吳、姜的民兵遂殺死數百名河南勇。報導中說他們「殺死同胞的人數,可能遠超過日軍」。(11/21中時)
吳湯興真的帶兵「殺同胞」嗎?記得吳湯興號召民眾抗日時,曾發布告示,其中說:「望眾志戮力同心,一團和氣,不可互相戕殺…如有倚強欺弱,妄殺無辜,或肆行擄掠,糾黨劫財,定按軍法嚴辦。」如此申明軍紀的吳湯興,竟落得「殺同胞」的惡名?
原來吳湯興民兵所殺的「同胞」,就是我前述駐在台北的那批「官兵變盜賊」的廣東兵(所謂河南勇,係指廣東珠江流域之南的「河南營」訓練出來的傭兵)。那批「河南勇」趁唐景崧逃走之後,焚衙署,搶庫藏,往中、南部逃竄。
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試看目睹當時情景的美國記者Davidson對他們的描述:「亂七八糟,毫無秩序。他們穿紅制服,暴躁慌張,大聲喧嚷,且有惡臭…」「軍官們已不能約束士兵…華兵互相吵鬧,殺害軍官,勒索搶劫…」請問這是哪一國的「同胞」?
再看看這些「同胞」在唐景崧潛逃後的行徑。Davidson這樣報導:「總統似乎送了五萬圓給自己的衛隊,以求逃出衙門。消息傳開後,其他兵士也來要求分錢,發現總統已經走了,就火燒總統府洩憤。…這樣一來,秩序大亂,暴徒們吵鬧放槍,在各處搶劫…兵工廠被打開了,附近街上擁擠著搶劫者,廠裡一切東西,無論槍砲…凡可移動者,無不搬走。…一尊小型克魯伯後膛砲,可用一兩塊錢買到。數千華兵不再打仗,而做起更有利的買賣。他們以幾角錢廉價賣槍,而把舊式步槍丟在城外的稻田中…。」
這些官兵變成強盜,流竄到中部,被我們抗日民兵殺了,活該!
(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http://www.jimlee.org.tw)
《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論「抗日?殺同胞?吳...
"标题:"《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論「抗日?殺同胞?吳湯興史實翻案」
|
> 去一八九五的论坛
台湾也和大陆一样为 “到底谁才是抗日的主力” 而翻案了?
唉,好感慨。
小人物里多英雄,丘逢甲没想到是这样一个人
谁在前线抗日,谁在背后储存力量,谁自然明白.
没有想到,刘永福原来是这样的人
我看完这部电影也很好奇,果然还是把重点放在给真正抗日的那些人正名上了,实际上kmt的教科书跟cpc的教科书犯的错误都一样,凡是被喉舌推上去的所谓历史名人哪有经得起推敲检验的,不过现在看吴姜徐这些人又很难不跟美国对收复后的台湾的策略联系在一起,所以到头来正不正名可能也无关紧要,全民皆兵的游击抵抗或许才是影射的核心,台湾这几年逃兵越来越多,根本指望不上,利用民兵把战火蔓延到家家户户巷弄小道才是其险恶目的
当年读到有人评论想蓝绿和解,以蓝底龙旗为共同框架再续TW民主国的前缘时,噗嗤地笑了出来。就这么个十来天的跳梁小丑也想被硬生生挖掘出利用价值来… 病急乱投医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