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第一集整体素质说是天花板也不为过。人物性格,事件安排,各条线路清晰明了,结合原著合理开散,三五分钟就把人带到了那个飘摇的晚清社会。
中间也还行,添加了一大堆事件,人物经历也丰富了,让茶馆事件也合理了很多。开启了很多明线暗线的。
从抗日胜利后,故事就越来越拉胯,结尾随便搬了下原著就结束,看完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说。。。
是故事可以留白,但是是在大部分事件都有结局的情况下,留一两个能接受,有时候还是神来之笔。但这结尾分明强蹭原著,王利发一死,故事完结,中间那么多故事线直接。。。没了。。故事依然发散出去了,就得收回来,这管杀不管埋的。。。。
他们的几个孩子在西山到底怎么闹腾的,闹腾出个啥,就没有了。
常四爷我总觉他是为了某些事死轰轰烈烈,结果一直熬着,作用只有放狠话,这结局对不起四爷。秦二爷我觉的到是可以得活到故事结束,没问题。
王麻子的结局原著有,唐铁嘴和松二爷的结局补的也挺好。可是宋恩子他俩的结局是啥,他俩提都没提,最可恶的就是这俩吃人不吐骨头的。当然更别提后面他们俩儿子。
大致能想到的线:小刘的俱乐部,是成还是没成,小丁宝那几个眼神到底是解脱了没有,二秀和利民怎么个苦难鸳鸯,利民是怎么的奇遇混到了国军高层。小唐和庞家又怎么个下场,还有那个处长,啥计划啊,还非要人登基,秀岑找到什么样的归宿。三个兄弟是怎么险象环生的。还有那个和学生住一起的修佛的,总觉的他最终会修出点啥门道:比如说飞蛾扑火,明知不可无而为,前期已经铺垫了东洋学习,分明是要在民族大义面前觉醒。合着就是一嘲讽对象么?
到最后,只要西山的兵一来,穷人就翻身把家当是么?所有人的结局就可以直接脑么?坏人统统被打倒了。
它不止没结局,为了靠原著后面几集真的牺牲了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格也变的乱七八糟的了,本来人物性格各异,但是一沾上____,立马跟带面具一样。
抗日阶段是可以有上的,作为祖师爷级别的这种沧桑片,大事件下的人物挣扎,永远不嫌多。加上结尾好好收,凑够60级是没问题的。
这评9分是有点过了。
说的很中肯,确实是不够完美!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就完结了
分高 八分至多 评价中肯!
看过电影版,也看过电视剧版,各有千秋,各有优秀。电影版制作精良,演员演技深刻,但缺点在于短短一个多小时内要浓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还是难以承载,总有一种流水账的感觉,看着就知道“下一幕该辛亥革命了”的仓促感。
而电视剧版固然没有电影版的精雕细刻,也有一些注水成分,尤其是很多条线没能延伸好、做好收尾,比如善良窝囊的秀岑,多么有意思的一个人啊,要能好好拍一下他的故事多好,又比如秦利民和二秀的事,要不就不要加这条感情戏,要加就让这两人有个结局,总之想拍的太多,展开了太多,最后很多地方没做好收束。
然而,这部戏里几个主要人物演技都非常好,大小唐铁嘴真是绝了,看了他们,我就想不起电影版里的唐铁嘴啥样了。刘麻子的选角也是绝了,父子俩都一对三角眼,真的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角眼啊,导演去哪选的呢?而且坏到泛黑水、坏到让人牙痒痒的演技也是一大绝。但剧版最棒的,还是用了40集的时间,让观众随着老掌柜的头发和皱纹,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50多年的光阴慢慢流淌,不知不觉中老掌柜怎么就满头白发了呢?这样的融入感、时间感、沧桑感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做不到的,这既需要演员、化妆的超强功力,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形容电视剧版的《茶馆》就好像沏一壶茶,要慢慢品才有味,但最后茶味有些寡淡了,也就有些遗憾;电影版《茶馆》就好像喝一杯精酿啤酒,入口暴爽,但时间过短,还没爽完就下肚了,只能打个酒嗝来回味,少了一点回甘。
不过呢,无论是剧版还是电影版,两部作品都如同高山仰止,令人崇敬。 当时播出时,有点网友还心有不足,认为《茶馆》应该更好,可放在15年后来看,这个想法是有多么天真可笑,不能了,《茶馆》 不能更好了,大家觉得还有所不足的2010年的《茶馆》,放在15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巅峰了,因为现在我们的文艺界已经拍不出这种无论是演技还是内涵都深刻的片子了,而且我们的观众也不需要、不愿意看这种沉重的片子了,我们现在是娱乐至死的时代,演员不需要演技,也不需要背台词,甚至可以用AI换脸代替;观众不需要演技和思想,只需要饭圈恶臭文化,爱豆拍一坨答辩他们都甘之若饴大口吞咽;导演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资本充斥,为了洗钱裤裆藏雷也敢拍,蕴含着无数的罪恶,整个文化圈已经是一个粪坑,你的《茶馆》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连垃圾都算不上。
怎么样,15年前大家想不到会这样吧?
我是想知道那俩孙子咋死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