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news.cn/2009-08/05/content_1504411.htm
马石山突围战:军民同仇敌忾越“火网”
新闻频道:http://whnews.cn/news 发表时间: 2009-08-05
1942年冬,胶东军区13团7连6班10名同志在日寇扫荡中共救出1000余名群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勇士”。(记者 王茂忠 翻拍)
如今马石山上仍保留着当年我军作战时修筑的掩体。(宋礼夫 摄)
矗立在马石山上的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纪念碑。(宋礼夫 摄)
□本报记者 王晓光 通讯员 任现辉
“夜幕更云天,百姓数千,马石山上倒春寒。日军扫荡收网处,四处烧烟。几进几轮番,八路一班。村民近半出围圈。拂晓刺刀拼相见,血染群山。”这是一位网友创作的《浪淘沙·马石山惨案》,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马石山上的悲惨一幕。
如今,位于乳山市西北部的马石山上,仍保留着当年战斗的遗迹,提醒着后人不能忘记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
“铁壁合围”,日军发起疯狂扫荡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对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参战兵力除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外,加调驻济南第五十九师团、驻张店独立混成第六旅团、驻惠民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各一部,连同胶东各地伪军在内总兵力近3万人,由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统一指挥组织实施,设前线指挥所于烟台市。
我方胶东军区于当年7月1日刚刚宣告成立。全军区主力只有五个团,即五旅所辖的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及直属军区领导指挥的十六团和十七团。此时连同各县独立营(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1.4万人。从两军兵力对比来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我军显然处于劣势。
11月19日至29日,是日军“大扫荡”的第一阶段。期间,疯狂的日伪军依仗着人多武器好,分成多股从莱阳、栖霞、福山、海阳等地出动,分进合击,密集平推。日伪军每天只行进十几公里,进行“梳篦”式搜索。他们白天摇旗呐喊,无山不搜,无村不梳,烧草堆,挖地堰,清山洞,连荒庵、寺庙也不漏过;夜间就地宿营,沿合围圈每隔三五十步,便燃起一堆野火,由五六个或十来个士兵把守,稍有动静,便鸣枪示警,只要一处枪响,便四处一起开火。当时,曾有日伪军夸口说:“只要进入合围圈的,天上飞的小鸟要挨三枪,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产党、八路军插翅都难逃。”
随着日伪军包围圈一天天紧缩,牟平、海阳、栖霞等县群众数千人,还有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的伤病员及少数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都被圈入“网”内。处在圈内的众人被逼得只能朝没有枪声的马石山上跑。
马石山主峰海拔高467.4米,山势蜿蜒险峻,大家本以为这里很安全,却没想到由于当时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及群众团体驻扎在马石山周边各村,马石山早已成为日军第一阶段扫荡的主要目标之一。
展开激战,6000多军民星夜突围
1942年11月23日晚,对于马石山上的胶东军民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
当晚,胶东军区十七团政委李华(又名回东)、参谋长丛蓉滋率团部机关、特务连和三营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组织突围。午夜时分,三营长鞠文仪选好突破口后,由八连长龙江和指导员鲁毅各带一个排,分别向两侧敌军哨位进行警戒。因敌军连日行军作战疲惫,睡得很沉,我军部队带领着五六百名群众,顺利穿越火网脱险。后来,八连在完成警戒任务撤退时,向两侧敌军哨位密集地抛出手榴弹,不仅炸死炸伤部分敌人,还成功诱使附近敌军开枪自相残杀。而此时,我突围部队向东疾进,涉水偷渡育黎河,直达老黄山的南口村。
十七团七连在东麓掩护群众突围时,因天已放亮遭敌拦击。七连被围后冲杀5次,在连长丛培露和指导员黎光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杀伤敌军近百人,全连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仅有5人突围而出。
原本在昆嵛山以北区域活动的东海独立团一营二连在大“扫荡”前,被安排负责护送军分区财务股长于克谦到军区后勤部(驻地在凤凰崖村)领取经费。二连回程中遭遇敌军。因敌人兵力多火力猛,二连退至马石山北麓时,战士多已战死,战斗进行得激烈而悲壮。排长许书礼率10多名战士突出重围后并未离去,而是当晚两次闯进包围圈,救出数百名群众。当第三次冲入火网时,天已大亮,许书礼和10多名战士弹药用光,全体战死在马石山东的山峰上。
奉命在马石山南麓战斗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和三排战士一起,连夜带领群众一批批地顺着敌人布防薄弱的山峦沟壑突围,先后有7批1000多名群众在我官兵掩护下安全突围脱险。
24日拂晓,为了牵引敌军兵力、使被围群众和地方干部有更多机会冲出虎口,王殿元把部队带到马石山主峰上,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天亮以后,敌人开始从南坡向山上进攻,三排战士以古石墙为掩体,居高临下,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他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到天快晌午,敌人也没能攻到山顶。敌人见从南坡攻不上,便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从马石山主峰的北坡进行包抄。王殿元和三排战士虽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胶东军区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由指导员带领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恰遇日军“扫荡”。为便于突破敌人包围,指导员决定各班分散行动。凭着较好体力和武器装备,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完全可以突围出去,但看到村村浓烟滚滚、到处尸横遍野的情景,听到孩子们的哭叫声和妇女们的呼救声,他们毅然留下来,同地方干部、民兵组成一个战斗集体,带领群众连夜突围。他们分为3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往返3次,掩护上千名群众冲出火网安全转移。
当战士们第4次冲进包围圈准备带领群众突围时,天已大亮。马石山周围枪声越来越密,敌人倾巢出动,开始合围收“网”。几架飞机绕着主峰一带低空盘旋。为了吸引敌人,战士们且战且退,其中有7人战死在通向主峰的山路上,班长王殿元(重名)和机枪射手赵亭茂等3人退到马石山主峰南侧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处仍顽强地坚守。直到子弹打光了,面对敌军蜂拥而上企图活捉,王殿元等人砸毁枪支后抱在一起,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来敌同归于尽。
在马石山北麓,胶东军区十六团一营三连一排与被包围的马石山北坡台上村民兵栾忠孔和胶东军区文工团史晨等人相遇后,一起看地形研究对策。大家决定,由史晨和栾忠孔组织散落在北山上的民兵,掩护第一批乡亲200多人向北突围;由连队刘指导员指挥20多名战士,掩护数百名群众向东突围……就这样,在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干部和兵工厂、医院的职工等都巧妙破“网”,广大群众也在人民子弟兵的带领下顺利突围、转移。
期间,有不少人民子弟兵为了救援群众,不惜数度深入包围圈,与围敌拼死搏斗,最后弹尽力竭,壮烈牺牲。其中,被后世广泛传颂的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六班的“马石山十勇士”和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十八勇士的事迹,正是当时那场突围战中的一个片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大规模的突围战中,有6000多军民成功突围。
遭遇围追,500余群众惨死马石山上
24日早晨,日军向马石山主峰发动总攻,边战斗边搜山,直至中午登上主峰。此次行动,日军未能歼灭我军区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于是开始围追堵杀,疯狂地屠杀无辜群众。
在马石山东北方向的大院村南山上,陈京普一家8口和1个邻居藏在一个山洞里,日军发现后向洞里发射燃烧弹,8人被烧死,只有陈京普烧伤幸存。在大龙口村,敌人抓到70多岁的老人宫殿庆,把老人横架在锅台上用火烧烤,后又拉到村南河滩烧死。马石店乡南夼村姜谦习的妻子遭日军枪杀后,她不满3岁的幼女瑞凤还在母亲怀里吃奶。
不仅如此,日军还奸污妇女,以杀人为乐。上石硼村19岁的妇女干部王秀卿被日军抓住,惨遭凌辱,敌人用刺刀将她刺死。下石硼村农民王元祥被日军抓住后,日军在他的头上挑了两刀,以试刀的利钝。西诸往村王振桂被日军抓住,日军先割掉他的一只耳朵,又用刀将其砍死……马石山上更是尸横遍野。据史料记载,在马石山主峰上被杀害的同胞有503人。而实际遇害同胞多于此数,因为附近村庄遇害者的亲属,在日军撤离后,立即上山辨认亲人抬走遗体,这些都未列入统计。
在抗日军民的英勇战斗下,日军这场历时40天的“扫荡”不仅没有达到消灭胶东八路军的目的,反而处处遭受打击,被拖得筋疲力尽,不得不于12月28日前全部撤回原防。待日军撤离后,突出重围的乡亲们流着眼泪,争着把烈士们埋进自家坟地。我军胶东军区机关从疏散地返回战场泊村后,许世友司令员、林浩政委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立即派人召回疏散在外的军区文工团,编排活报剧《马石山上》,开展巡回演出。戏剧家马少波怀着激情写成《马石山十勇士》,峻青创作了《马石山上》,这两个作品都于1943年初在胶东《大众报》上公开发表,这也是最早记叙十勇士事迹的珍贵史料。
1943年1月25日,为纪念在“马石山惨案”中牺牲的抗日军民,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马石山召开“马石山惨案”公祭大会,并于主峰立马石山殉难军民纪念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乳山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马石山烈士陵园,这里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背景资料“马石山突围战”
|
最赞回应
感谢科普
感谢科普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