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社交app上,类似早年的豆瓣,但毕竟连中年人能上网了,总能听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陈年旧论。
比如在吐槽美国不行上,有人说自己去了美国“20天”,发现美国歧视华人现象很严重,在都是美国人的room里不让他发言。
或者有人特意进了女权群,说你们这么说是没用,必须要在现实里实行(你怎么不让自己先散散步?)。或者我有三个儿子,都特别好,不懂你们怎么不婚不育,放弃婚姻红利什么。
还有的用榴莲做比喻婚姻,说你们年轻人不懂榴莲闻上去臭,实际香的乐趣。城市剩女要降低标准,不要对农村剩男预设立场,要以开放的想法(可能女方财产最好收归国有吧)。
我也是叹为观止。我就好奇这些去了国外、中产的人怎么会有这么愚昧的想法呢,以至于我都能理解我某亲戚了(没有
老一辈对爱情婚姻是很单纯和憧憬的(没错,我在讽刺)。总觉得女人都是孤独的,必须要被男人帮助的。偏偏眼皮子又非常浅认为有钱的男人只要温柔就是个“万无一失”的好男人。而到我们这辈,上海冰箱藏尸案、泰国孕妇推崖案、家暴灰族女记者案、杭州来女士案等就是只要有爱情,哪怕是找了个儿子养着的女人这一生就是幸福的。特别是现在还有“不管什么岁数的女人,都需要爱情。”这种完全不顾现实语境的话语,你只能说从老一辈到现在,部分女性实在太缺爱,这么一丁点温暖就让她能付出一生去陪葬。
前两集的原型劳荣枝也是个明显的例子。按理说她这种身份找一个同温层的男性就不错了,毕竟那时候工作机会比现在少得多,她有个好工作相当不错了。但孤立的女性想要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的确需要“更优秀更坚强”才能在现实支撑的,被社会、原生家庭所认可。因为第二性的女性积贫积弱在社会中委曲求全熬日子,一方面1⃣️好不容易想脱离婚姻的枷锁做个自由的人,可女性被教导“浪漫的爱情”更重要;一方面2⃣️还是打压意识,认为女性的前途往往不被重视,还会被污名为“没人要的老处女”,进一步使之误入歧途去追求爱情。有的人为了爱情付出了三个小孩+被封,有的人为了爱情付出了生命,而有的人付出了一生东奔西跑。
在某个room里有人讨论是否和父母和解,我就想里面的孩子被伤害后长大还要和解,应该评个劳模。自己的父母是个什么样子,自己就是个什么样子。说什么靠自己努力去改变,简直是“又一次的自我压迫”。如此积极去证明自己去讨好父母,是不是一生的可悲。同样,女性没必要为了爱情去证明自己是个女性,放下思想的枷锁,自食其力的女性该是多么快乐,而不是自虐。
女性一定要在实际生活中争自己的前途。其他的降低道德水平,比如心情好的时候高情商掩盖残酷现实装同理心,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骂出来。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