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时的中国并拍摄下《中国》。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曾经被我们漠视,甚至是受到影片里欧阳娟娟所说的“大批判”,但它的温度与力量却奇妙地传递到了今天,这说明在这四十年间,人民的眼光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跟着中国一同变得开放与包容。而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部《从「中国」到中国》里,跟着意大利人老高踏上了寻找《中国》旅途,感受“中国”的旅途。 影片在一段段历史影像中开始,影像里的安东尼奥尼与路边骑着自行车的人一同前行着,回到现实老高也骑着自行车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而旅途也在这一刻开始了。影片在追述人上选择了与安东尼奥尼相同国籍并且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老高,这样的选择让影片在更具真实感的同时也满含情感。影片同时通过老高在旅途中的一段段采访与穿插其中的历史影像资料呈现作为主要内容,让我们更加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 采访里片段都是声画同步的,从马雍喜到张凤英再到欧阳娟娟,老高采访了许多曾经出现在《中国》里的人,帮助我们真实地了解了中国的变化。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老高每一次采访中,老高总是与被采访的对象一同出现在镜头内。这样的镜头安排不但拉进来双方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亲切,同时也是借此体现中国的改变。片中的历史影像历史影像里的中国人在见到外国人时都选择了躲闪,如今却能与外国人在同一个镜头下款款而谈。这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在这四十年里成长出出来的自信与包容。同样,老高也在一次次采访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变化。在采访马雍喜结束时,老高在与他握手道别之后,解说词念出了老高内心的独白:“当我握着马雍喜的手,我感觉到中国真的变了,那是一种温暖与信任。”此时的镜头里的小路、花草与阳光配上偏高调的影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信任的力量,我们选择信任正是因为我们开始变得包容。 如今的我们愿意包容、选择信任,但是四十年前,大家好像并没有完全学会去包容与信任。安东尼奥尼在拍摄完《中国》之后遭到了中国的批判,原因用时任幼儿园教室张凤英的话来说就是“不听话”。但是《中国》这部电影到底如何呢?采访马雍喜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真实反应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历史影像中我们知道,从乡村到城镇,甚至是当时中国不允许拍摄的一些地方都有安东尼奥尼的脚步,虽然力求真实,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中国的认可。而影片也在此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进入了夜景,导演在这一段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跟着老高身后,并且采用了同期音而非背景音乐,让我们走进了夜晚的南京,这里黑夜饱含着的是如今发展后的中国对当时不信任安东尼奥尼感到的歉意,而音乐喷泉与璀璨的夜景也正说明了中国在不断改变、学会包容的过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老高的旅途在回望天安门中结束,这一幕中导演有意采用了大景深,那一望无际却又无比清晰的道路正是我们中国在不断改变,不断包容中寻得的光明前路。而影片最后还利用了《中国》这部影片的结尾作为这部影片的结尾,在致敬安东尼奥尼的同时,宣告了从《中国》到中国这段的旅程的结束。 导演朱允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改变。”曾经的中国总是选择遮羞,于是我们因为安东尼奥尼的真实而愤慨,而如今我们却有了出自心底的自信,就像张凤英在采访里说的:“现在你们随便来拍。”这正是说明我们中国是不断改变着的。我们接受了《中国》并且在北京电影学院公映,我们理解国家有好的也有坏的,并拍摄此片,我们从曾经的胆怯到如今学会包容他人的过程时学会了包容自己,这种改变正是一个国家的成长。 老高说过他想搞清中国藏在哪,我们曾经或许藏了起来,但是如今这个包容的中国她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屹立不倒。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