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在Peter身上看到了我爸的影子。Peter师范毕业后按部就班进学校当老师,28岁辞职后重修法律,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我能说这跟我爸的人生轨迹惊人相似吗,我爸是60后,师专毕业后分配到老家某农村小学当老师,很快发现自己性格不适合干这行,但这时他已经和我妈结婚并有了我,尽管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辞掉了教师工作,而后去省会某大学读了法学专升本,毕业后回到老家进了公检法系统当了公务员。更巧合的是,我爸也酷爱音乐和写作(这两点都遗传给了我),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读书时经济拮据,但在兴趣爱好上一点不亏待自己,会攒钱买各种乐器和乐谱,至今家里还有年轻时买的吉他电子琴,笔耕不辍,发表过小说,除此之外,还会画画,可以称得上多才多艺,妥妥的文艺青年。我在想,是不是每个文科公务员男心中都有个文艺梦?😂
和Peter不同的是,我爸非常幸运遇到了我妈,支持他大龄改行,不管他怎么折腾,我妈都没有怨言。尽管没能像Peter一样组建乐队、在音乐领域大放异彩,但年过半百对音乐和写作的喜爱依旧不减,没事就上全民K歌,还开通了公众号…可以算得上是低配版Peter了。
这是我爸,到我们这一代,我作为90后,身边不止一个朋友,本科不是学法学的,但为了考公上岸,都报了法学成人高考或自考,边工作边充电,假如能过法考,上岸几率就更高,而纵观我身边考公上岸的朋友里,至少有三个人是法学专业的,其中一个还是研究生,她们都过了法考,我终于明白为啥说它是考公必选专业了。
从英国到中国,从50后到60后再到90、00后,时空在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没变,专业、职业、婚姻、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社会和科技再怎么发展,始终是摆在所有人类面前的选择题,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面对同一个选择题时往往又会作出相似的抉择。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coincidence令人感叹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