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台湾电影《阳光普照》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因为小儿子被送去少年抚育院而分崩离析,而曾经被视为家中希望的大儿子又离开这个世界的故事。
它一改往日台湾电影里的温情和救赎的风格,画面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看似治愈的外衣下,却是无法得到救赎的一家人。
生命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但阳光愈烈,阴影越浓。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阳光普照。
1. 爱的天平倾斜时,向下的一方会被阴影笼罩
电影里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和小儿子阿和。但他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他过度关注阿豪,却忽略了阿和。
阿和不爱学习、经常闯祸,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荣耀的他因而从小遭到父亲的冷落。
电影的开头,阿和因为与菜头一起砍伤了人而站在了法庭上。妻子希望他能和法官求求情,但他的言语里满是冷漠与绝情:“我希望他关到老,关到死”。在法庭上,他依然冷酷,他让法官把阿和送到监狱里好好管教。
没有人注意到这时候的阿和已经泪流满面了,一直被父亲漠视的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父亲的关注,到头来得到的依然是伤害。
父亲不只是冷漠,还不承认阿和。在他心里,阿和是这个家庭里多余的人。所有阿和的事情,他不想管也不会管。
阿和的女朋友小玉来到家里时,父亲差点把她赶出去,他对妻子吼道:“你没跟她讲你儿子的事吗?”
“什么你儿子,他也是你儿子好不好。”
“你儿子真的蛮厉害的,人进去了,还留个脏屁股在外面给我们擦。”
父亲说的每一句都是对阿和的抱怨,他一直用“你儿子”来撇清他和阿和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阿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认可他。从小缺失父爱的阿和,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赢得关注和爱。
在他4岁的时候,阿和很喜欢坐脚踏车。他要母亲一直骑,有时候一骑就是2~3个小时。如果母亲不载他,晚上他就不睡觉,会闹一整晚的脾气。
看到阿和母亲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竟然有些哽咽。一个4岁的小孩子,感受到爱的天平已经倾斜了,而自己是却被忽视的那个人。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亲子时光,他只好通过吵闹来让母亲妥协。
与其说他喜欢坐脚踏车,不如说他其实是想多一些时间跟妈妈独处。这样他就可以独自霸占妈妈的爱。
亲情的天平发生倾斜时,作为向下滑落的一方,阿和不可避免地从小就活在阴影之下。这让他和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上小学的时候就算被人欺负,他也不会告诉家人。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被忽略的孩子,所以遇到什么事情最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叛逆和暴力了。读国中的时候,他加入了拳击队,在学校里面打架,在外面也打架。后来,他被黑轮欺负,就找了小混混菜头帮忙出气。菜头手起刀落,黑轮的右手手掌被砍断了。于是,就有了开头法庭上说那段话的镜头。
阿和为什么会变成“坏孩子”,和菜头这样的小混混一起玩,最终还参与了暴力事件?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5000多例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父爱缺失,这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中排第一位。
阿和从小就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区别对待:他是被忽略的、不被认可的。父亲几乎没有给予他任何正面的能量。他一直身处阳光底下的阴影,被阴冷又黑暗的环境包裹着。
龙应台说过,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父母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育,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孩子的生命底色是童年时期父母所铺就的。父母如果在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缺席了,那么孩子心底原本留给他们的位置就会被阴影所占据。
2.像太阳一般灼热的爱,会让人无处可躲,最终窒息
如果说缺少爱会让孩子笼罩在阴影之下,那炙热的爱,则会让孩子无法喘息。
和弟弟相反,哥哥阿豪从小就很优秀,他长相好、成绩好、性格好。也因为这样,父亲把所有的关注和期待都放在了他身上。父亲每年都会把写有“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本子送给他,希望他能好好把握学校的时光,成功考上医学院。
这种有条件的爱,是自私的,也是不被阿豪认可的。
他虽然嘴上没有反抗父亲,但是内心其实十分抵触。教室的黑板上写着《论语》的板书,他反问老师:你信吗?这句话看上去很普通,但表明了他不相信伦理纲常的态度。具体来说,他觉得父为子纲其实是错误的。他从来都不接受父亲在驾训班的那一套“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思想。所以父亲这十年里给他的这套笔记本他都从来没有用过。
父亲的爱,就像烈日一样烧灼着他的内心,不断地掏空他、损耗他。
为了达到父亲的要求,他将自己变成了父亲想要的样子。他像温暖的太阳一样,将光和热给了所有人。但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孤独与阴暗。就像阿和说的:“哥真的是很好的人,什么事都替别人着想。但其实没有人真正知道他在想什么。”
直到培训班的同学晓真出现,他终于有机会倾诉自己的孤独了。他跟晓真讲了改编版的司马光砸水缸的故事:司马光和小朋友玩捉迷藏,在他找到所有小朋友之后,他一直坚持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被找到。最后大家找到一个水缸,他拿石头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没有水溢出来。有个小孩坐在水缸的阴暗处,而那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自己。
阿豪就像那个司马光,他一直坐在阴暗处,等大家来发现自己。但他不像故事中的司马光那么幸运,他没有等到人来发现他。最终,他只好成为拿起石头砸向水缸自己的那个人。他洗完澡之后换上干净的白衣服,收拾整理好所有的物品,最终跳楼了。
他在最后发给晓真的简讯里写道: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时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从不间断,阳光普照。
父亲太阳般的爱每天24小时都在投射阿豪,让他无法喘息,无处可逃。不是每个被偏爱的孩子,都会快乐。但每个在烈日下的人,都需要阴影来遮挡和休息。
3.裹挟着道德正义感的父爱,最终让家人都活在阴影之下
阿和出狱以后,父子两的关系逐渐地缓和了。当驾训班的学员问他有几个儿子时,他像以前一样回答:一个儿子。以前不被他承认的阿和,现在却成了他唯一的儿子。
父亲为了保护全家最后的希望,他默默地关注和保护阿和。看到菜头去找阿和麻烦时,他拿出20万给菜头,想让他以后远离阿和。
他整整两个礼拜没上班,每天看着阿和上班下班。他说,自己就好像是他24小时的保姆一样,我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后来他看到菜头和阿和开着宾利出去了,他开着驾训班的车紧跟着在后面。他关了大灯,跟了很久。
他说:“作为一个驾训班的教练,我不是很聪明,想帮小孩做点什么,但是不知道做什么。”
阿和离开后,他看到菜头出来抽烟,想都没想就加了油门朝菜头冲过去。后来他把尸体拖到丛林深处,又拿石头砸了过去。
看到父亲在讲自己害死菜头的经过时,我的内心发怵。阿豪离开后,他仍然没有改变,他的爱依然是有条件的、功利的。以前,他向阿豪投射阳光,是因为阿豪优秀,是因为阿豪能满足他的期待。现在他用所谓的父爱去保护阿和,其实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保住自己最后的血脉。
他打着父爱的名义将暴力合理化,将恶的罪行披上道德正义的外衣。大儿子阿豪和菜头的死亡,都是他造成的。太阳愈烈,阴影越浓。
裹挟着道德正义感的父爱,最终让一家人都活在阴影之下,再无救赎可言。
4.结束语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了很久,导演为什么要用“阳光普照”作为电影的名字。后来我终于想通了。
一方面,这个名字所指的是父亲身上的“阳光”终于普照到小儿子身上了,而非像以前一样独照大儿子。同时也告诫我们所有的父母:过度的偏爱和忽略都会给孩子带来浓烈的阴影,爱的阳光应该普照。
另一方面,它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思:我们应该对电影里始终身处黑暗的底层社会的人们,给予阳光般的关爱。
这部影片里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可以躲避。但我希望现实生活里能够阳光普照。
今日头条作者:南有迷鹿。写走心的影评。
山顶最后这个画面要怎么理解
阳光终于普照了吧 爸爸把爱也分给了阿和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