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程充满了怪异的撕裂感,因为整部电影杂糅了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水平:商战部分拍得非常精彩,比原著精彩太多(原著写得很糟糕),基本是把原著点铁成金了,这部分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拍摄手法都非常纯熟,连服化道和礼仪细节都相当考究;工人运动部分拍得肤浅又浮夸,勉强算二流;感情戏部分简直稀巴烂!拖沓无趣且毫无美感,拍摄手法完全是样板戏式的,这部分的服化道竟也错得一塌糊涂。
很明显,最好的部分是桑弧导演的作品,至于为什么成片是这样,懂的都懂,特殊时期“集体创作”的产物。可叹桑弧导演为这部电影苦心准备又历尽蹉跎整整三十年,唉。
分享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

银行俱乐部的西餐厅,银质餐具和水晶杯

交易所里的饮水机

丽娃丽坦村里的白俄侍者;美容院里的白俄美甲师

餐厅吧台的洋酒

吴家的台球室

吴荪甫和屠维岳谈话时,窗外有工人正在推着剪草机修剪草坪。这是最震撼我的一个细节,1930年代上海的生活水平竟然如此之高

正对黄浦江的酒店房间;远景里甚至看得到江风吹起窗帘

看得见市景的公司办公室

棚户区的细节也非常真实,比如镜头中的走地鸡
还有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雷鸣在抽烟之前先把烟在桌上磕几下;赵伯韬称呼徐曼丽时,喊的是英文名Mary;男士穿着长衫时,谈话喝茶抽烟时都会挽起袖口,起身告辞时放下袖口,穿着西装时坐下解开扣子,起身也会扣上扣子;西装衬衣全部佩戴了袖扣。

男士穿着长衫时,谈话喝茶抽烟时都会挽起袖口,起身告辞时放下袖口
这些考究而逼真的细节,绝大部分都是原著中没有的,由此可以看出桑弧导演的功力和用心。可惜,这部电影只是三分之一部杰作,一声叹息。
没想到是三个导演拍的。当初看的时候还在想这个拍摄水平怎么忽上忽下,特别是工人相关的部分,就像在玩泥巴😳
职员表上是两位导演,桑弧和另一位年轻导演,但是从成片来看,桑弧导演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话语权和掌控权。
> 我来回应